仲春時節的白洋淀,清風拂面,正是蘆葦吐露嫩芽的時候。
《詩經》有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其中“葭”指的就是蘆葦。可見,蘆葦自古便與藝術結緣。
蘆葦是白洋淀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作物,以皮白質佳素負盛名。其用途很廣,經濟價值頗高,有“鐵桿莊稼,寸葦寸金”之說,葦子可造紙、織蓆、打箔、編簍、打簾、和制作蘆葦工藝品。
白洋淀6月萌芽后的蘆葦具有韌性好、耐燙、易保存、不易腐爛等特性,原料廣且特別。白洋淀年產蘆葦可達16萬-17萬噸,用蘆葦制成的蘆葦畫逐漸衍生為一種民間藝術并造就了一方產業。
作為白洋淀特色民間藝術,蘆葦畫素有“一淀水,一淀銀,一寸蘆葦,一寸金”之譽。
蘆葦畫。 韓冰 攝
經過民間藝人的潛心研究和探索,在八十年代蘆葦畫制作工藝日趨成熟。白洋淀蘆葦畫精選白洋淀特種蘆葦及其它材料,經分類、切割、壓平、雕刻、編織、組裝等多種工序制作而成,畫面本色天然,古樸典雅,花草魚蟲、人物建筑、山水風景盡可入畫。
在白洋淀有很多著名的蘆葦畫藝人,劉愛民就是其中之一。在安新縣郭里口村,筆者見到了蘆葦畫藝人劉愛民。在劉愛民的工作室里,墻上掛著很多制作精美的蘆葦畫。
蘆葦畫。 韓冰 攝
據劉愛民介紹,蘆葦畫鮮明的特點就是它的立體真實感,效果逼真。顏色天然,體現綠色生態概念。
劉愛民稱,制作一幅完整的蘆葦畫要通過采用剪、烙、燙、熨、拼合、粘結多項工藝流程。每年的秋冬兩季,是采集蘆葦的最佳時期,也是他最頭疼的一項流程。
“好的材料可遇不可求,每年選材的地方都不一樣,也不是固定的,需要耐心尋找。”劉愛民說。
劉愛民說,他每年要花一個月時間選蘆葦,成千上萬根蘆葦里才能選出一根有用的。關鍵是,采蘆葦的時間只有一周左右,提前或者延后都不行。
蘆葦畫。 韓冰 攝
劉愛民的蘆葦畫銷路不錯,甚至有美國、新加坡等外國愛好者慕名購買。
劉愛民表示,目前,雄安新區的設立為蘆葦畫這一民間傳統工藝的發展帶來了絕佳的機會。他一直有個心愿,就是將蘆葦畫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去了解蘆葦畫,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門藝術,將它發揚傳承下去。
如今,蘆葦畫已成為當地的一張閃亮的名片。未來,眾多蘆葦畫藝人殷切希望蘆葦畫的藝術的種子播撒四方,甚至能在異國他鄉的土壤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崔濤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