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門樓
門樓是一家一戶的總通道,又是家庭的“門面”,是一張金名片,它直接反映著主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水平和生活品位。在我國古代,門樓的高低大小、磚瓦材質、彩繪匾額、屋檐轉角等都要遵守嚴格規制,要與主人身份相符。歷史發展到今天,門樓已經成為一個村莊乃至一個地域的文化遺產,是當地建筑文化的精華所在,展示著主人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更是一方人文精神和鄉愁記憶的集中體現。
筆者在雄安新區進行鄉愁遺存調查時,發現當地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老民居,尤其是位于村落核心區的各色老門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徜徉在彎彎曲曲的老街道上,穿越在由斑駁的青磚圍起、幾乎兩個人會面都需側身才能通過的悠長胡同,一座座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形式各異的老門樓次第呈現。當地老門樓的建筑年代多是從清代到上世紀末,跨越一個多世紀。即使在同一個村莊,也很難找到兩座完全相同的門樓,其種類、樣式可謂林林總總。行走在老街區,仿佛置身于老門樓博物館,一座座樣式古樸的老門樓,承載著歲月印記,也散發著時代氣息。
經過時光的雕琢、沉淀,這些門樓的特點逐一凸顯。首先,在建筑材料上隨時間不同而有明顯變化,距今50年以上的門樓用料多為青磚,之后則為紅磚和混凝土。其次,從形制上看,門洞有拱形和方形,但方形更普遍。再次,在結構上有相當部分的門樓是連房建造,進深與房屋同寬,精巧的木椽挑起高高的飛檐,雕刻考究的石門墩(俗稱門當)和木門簪(俗稱戶對)交相輝映,這便是以前民間男女婚配,雙方所講求的“門當戶對”的由來。門墩方圓大小有別,用以區分文官武將及官銜高低,也是門第符號;門簪形式多樣,有雕刻福、祿、壽字樣的,也有菊花、梅花等形狀。
這里的門樓,不管是高門大戶、端莊厚重的官商府邸,還是窄門小戶、內斂質樸的平民之家,幾乎每個門樓上方都題有符合主人身份、時代感強烈、用意深遠的匾額,展現了雄安新區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歷史文脈。匾額上的內容有勵志題詞,如勤儉持家、勤勞致富、風華正茂;有吉祥祝語,如一帆風順、吉星高照、鵬程萬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標語,如紅心向陽、振興中華、熱愛祖國;有詩意盎然的寄語,如逢春、盡朝暉、千祥云集;有的門樓直接雕出雙“喜”字。這些匾額上的文字典雅凝練,內容積極向上,充滿傳統美感和正能量,彰顯著主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寄托著民眾的美好生活愿望和濃郁的家國情懷,體現了當地村民忠厚傳家、詩書濟世的優秀傳統。有些匾額用語,用來描述今天的新區建設,也是極貼切的。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們的聰明智慧。可以想見,從小生長在這里的人們,浸淫在如此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家風家教,遵道而行,陽光微甜,歲月安好,一代代衣缽傳承,流芳千古。
就在我們走訪期間,冷不丁一條小黑狗從一座老門樓里探頭張望,彼此都受到些許驚嚇,待對視片刻,發現對方并無敵意,它便靜靜地站定目送我們遠去。同行的小劉姑娘不經意間將身體依在老門樓的一側胡同的墻壁上,輕輕一伸手臂,整個人就占滿了胡同,背后深遠悠長的古巷,仿佛置身江南水鄉,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倘是雨天,她撐起一把油紙傘,這里不就是詩人戴望舒的“雨巷”嗎???(劉潔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