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3月31日電(記者張旭輝)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2018年1月,雄安新區組織開展了“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這一次全方位的鄉土文化調查登記和傳承活動,為雄安新區建設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鄉愁行動”是雄安新區一項全新的工作,新區成立工作專班,參考文物調查的做法,邊摸索、邊調查、邊總結、邊規范,共發現登記不可移動鄉愁遺存點2446處,其中,雄縣526處,容城851處,安新1069處。
一批承載著新區人民集體記憶,飽含新區傳統文化基因的老房子、老樹、老井、老磨盤、坑塘溝渠、寺廟、老廠房等“鄉愁”遺存被登記造冊,辛璞田故居、雁翎隊文化等一批紅色文化遺存被發現。目前,這些鄉愁遺存點已經落到新區規劃底圖上,在今后的建設中將分門別類采取措施進行保護、發掘。
楊繼盛(容城三賢之一)祠堂前,楊繼盛十四世孫楊四合在祠堂前進行日常看護工作。中國雄安官網記者張旭輝 攝
容城縣東牛北莊劉家老宅。中國雄安官網發 劉潔攝
新區工作專班選取重點區域、重要遺存點,通過召開座談會、現場踏勘、請教鄉村老人等多種形式,對遺存進行確認,進一步豐富了調查成果。通過整理匯總,進行登記造冊,建立了記錄檔案。容城縣大河鎮大河村的何會民,將復制的60卷家譜譜系表派發出去后松了一口氣。何氏在大河村是大姓,整個家族有500多人,何氏家譜從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了記載。“將來,如果大家有個每年能聚在一起的場所就好了,講家史、傳家風,形成一個凝聚精神的港灣。”何會民對未來充滿了向往。
新區工作專班深入村莊一線,開展調查走訪。在縣文聯等單位積極配合下,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踴躍參與,自發建立微信公眾號、微信群,交流相關信息,為“鄉愁行動”提供線索。雄縣張崗鄉鄉長李建剛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采集工作就是為了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文化自信,為新區規劃建設注入文化力量。”
新區工作專班將非物質類鄉愁遺產的類型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等十幾個類別,總數186項。雄安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此項工作是開放式的,不限制時間、不限制內容、不限制形式,及時發現,隨時報告,對登記遺存及時調整補充,實現鄉愁的活態保留和傳承。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圈頭村音樂會。王永康 攝
雄縣昝崗鎮梁神堂村廟會上的高蹺表演。中國雄安官網記者劉東堯 攝
目前,“鄉愁”遺存的目錄清單已經移交新區規劃建設部門和規劃設計單位,相關單位正在講將不可移動的“鄉愁”遺存點在控詳規上落坐標點,在修詳規上落方案圖,在建設方案中落計劃書,并納入CIM平臺,作為規劃建設的重要參考。新區還將開展有關“鄉愁”遺存保護和展示,根據普查情況,在“鄉愁”集中片區建造特色小鎮、文化街區;規劃建設特色“鄉愁”展廳展館,收集展出可移動的“鄉愁”遺存;打造“鄉愁”公共空間,承載當地群眾共同的精神歸屬;將有雄安特色的老民居改造成個人博物館、民宿酒店、茶館、咖啡館等,讓大家在茶余飯后可以共敘鄉愁,聊聊世代傳承的共同記憶。
新區有關單位還將會把特色“鄉愁”制作成紀錄片、短視頻,編輯書籍、畫冊,建立“鄉愁”影像資料館,進行記載和傳播。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及時推出相關融媒體產品,開發APP,運用VR、AR技術,建立網上虛擬展館、線上體驗館等,不斷創新傳播形式,以多種形式傳播雄安新區的特色傳統文化。
據悉,新區還專門制定印發《關于建立“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長效機制的意見》,初步建立了“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組織體系、工作體系、應用體系和成果體系,為推動“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前期普查登記工作的基礎上,雄安新區管委會委托北京建筑大學編制《“鄉愁”遺產白皮書》和《“記得住鄉愁”專項保護規劃》。2018年11月,《“鄉愁”遺產白皮書》已經完成初稿,《“記得住鄉愁”專項保護規劃》正在編制之中。
雄安新區的藍圖已經繪就,傳承雄安鄉土文明,延續雄安歷史文脈。在這個蓄勢待發的未來之城,讓鄉愁看得見也留得住,讓新區廣大群眾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