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6日電(記者周潤健)“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10月8日22時6分迎來“寒露”節氣。專家提醒說,此時節,氣候漸漸寒冷,氣溫逐日下降,公眾在飲食調理上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可預防“秋燥”傷人。
“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意思是說,此時節,大雁南飛,雀鳥不見,菊花盛開。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伴隨“寒露”而至的是濃濃的秋意,北方層林盡染, 南方蟬噤荷殘,“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正是最為五彩斑斕的深秋時節。
“寒露”之后,天氣漸轉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腳部距離心臟最遠,脂肪層薄弱,保溫性差。一旦受涼,很容易引起毛細血管收縮,進而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公眾可采取穿保暖性強的鞋襪、熱水泡腳、按摩等方式對足部進行保暖。”
“寒露”前后,空氣較為干燥,“秋燥”很容易傷人,李艷玲建議,可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如秋梨膏、柿子、柑橘、香蕉等,既生津止渴、潤肺清心,又利腸解毒、調整血壓、靜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