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中
安新縣白洋淀國際旅行社導游
河北雄安新區首屆導游服務技能大賽冠軍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到雄安新區來!我是雄安導游任建中。
80年代看深圳速度,90年代看浦東發展,21世紀,一座綠色、智能的生態文明城市即將在這里建成,它就是雄安!
雄安新區代表了中國的未來,引領了世界的潮流,也預示著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座藍綠交織的城市,藍綠空間占比將穩定控制在70%,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雄安大地,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呼之欲出。
如果說雄安新區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宏偉藍圖,那么白洋淀就是這幅宏偉藍圖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足見這片水域的重要性。白洋淀是華北內陸最大的淡水湖泊,詩贊北國江南、歌詠魚米之鄉,水陸交錯縱橫、漁村星羅棋布。說到這您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相對干旱的華北平原會有這樣一片水域?它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的呢?今天我就帶您一起去追溯白洋淀的歷史形成與變遷。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反復演變而成,在它的歷史進程中有這樣幾個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上古時期,古黃河途經白洋淀東流入海,加之氣候溫濕多雨、水量充沛,這就為白洋淀的存水提供了水源保障。
據安新縣《白洋淀志》記載,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改道南移,自此白洋淀脫離了古黃河的沖擊,水勢變小。但黃河派生的一些支流,依然源源不斷地經白洋淀東流入海。后來逐漸演變成為白洋淀長期供水的九條大河,所以白洋淀又有“九河下梢”之稱。這時白洋淀流域出現了許多的小洼地,這些小洼地的水面,隨著旱澇變化,時而收縮時而擴張,大則串通成片,小則分離甚至干涸。
戰國時期,白洋淀流域成為“燕南陲、趙北際”軍事要地。燕國在北,趙國在南,兩國遙遙相對虎視眈眈。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著古黃河流經白洋淀故道的北岸,筑起了一條長達500里的長城,稱為燕長城,它的作用一是阻止淀水北泛,二是防止敵國入侵。從此奠定了白洋淀自古至今的北界,也成為了白洋淀第一道人工界限。
宋代出于軍事需要,建成了西自邊吳淀,東至滄州泥沽海口,深不可行舟,淺不可徒步的塘濼防線,同時又在腹地興修稻田,廣植荷蓮,百姓盡享魚菰葦田之利。《宋史·河渠志》對此有詳盡的記載。記載中出現了白洋淀、邊吳淀、澇淀等名稱。白洋淀第一次從史書中出現,不過這里的羊字還沒有三點水,是牛羊的羊。為什么用這個字呢?據史料記載,該地水勢浩大,風起浪涌如奔跑的羊群。
塘濼防線側重于東西走向,目的是抵御遼兵的入侵。當時也曾修筑過南北走向的堤堰,這段堤防為白洋淀湖盆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成為了白洋淀自古至今的東界。白洋淀今天的格局論功而言應屬宋代,唐堤與長城堤的接軌,構成了白洋淀東邊、北邊兩道界限。所以后人說,白洋淀既是一項重大的軍事工程,又是一項龐大的水利工程,是天然基礎上人工治理的結果。
明代弘治前,白洋淀淤積并可耕種,中間(北淀)辟為牧馬場,白洋淀徹底干涸。到正德年間,潴龍河決口,水患巨大、農田盡沒,白洋淀重新蓄水,并出現了“汪洋浩淼,勢連天際”的景觀,于是將牛羊的羊字換成了汪洋的洋字。為了防止洪水泛濫,又在白洋淀的南端入口處修筑了堤防數十里,也就是今天淀南堤的前身,成為了白洋淀的南界。白洋淀的名字和范圍自此固定下來,白洋淀的形成大致如此。
航拍白洋淀。宋一力 攝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白洋淀。1963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周恩來總理確定了“緩洪滯瀝、蓄水灌溉、漁葦生產、綜合利用”的16字治理方針。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容天下、京津冀未來。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白洋淀也必定會成為世界級的濱水岸線。到那時,我們誠邀四海賓朋共同欣賞這林淀環繞的華北水鄉,水城共融的中國畫卷!
本欄目
由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公共服務局、
中國雄安官網聯合打造
請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