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錢又名吊錢,俗稱花花錢,是一種象征祥和喜慶的年俗手工藝品,自古以來就伴隨著新年的爆竹聲,與春聯兒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門楣上,其大紅的顏色和精心鐫刻在上面的吉祥文字與圖案,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給人們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東王村手工制作的掛錢一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雄縣大營鎮東王村的李培增看到了商機,于是找到了會木匠的李中學,兩個人一番合計后就開始了行動。李培增負責找樣品,李中學開動腦筋制作工具。經過幾個月的準備,秋后生產隊種完了小麥兩個人就動手干了起來。
制作掛錢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染紙。李中學按著元書紙的寬度釘好了木槽,把大紅顏料按比例調好,倒在鋪上油布的木槽內,將兩張紙靠一頭用大頭針別在一起,當中穿上一根挺桿兒,在木槽中拉過晾在搭好的架子上,待紙晾到多半干時沓好壓實。為了看上去紅色鮮艷,還要在上面鋪一張綠色的紙,再裁成所需要的尺寸,用紙捻兒把四角穿釘好,就能進入到下一個工序——鐫刻。
東王村手工制作的掛錢二
鐫刻掛錢還需要做墊板。制作墊板要把棗樹皮焙干碎過篩,將適量羊油加熱化開,放入樹皮攪拌勻,倒在釘好的木板上刮平,待凝固后就可以用了。
刻刀也是必須精心制作的工具。根據掛錢的圖案要求設計大小不等的刻刀,一般用鋼鋸條磨制。小的兩毫米寬,最寬的有兩厘米,從小到大至少需十來把,全磨的薄如紙、亮似鏡插入厚厚的掛錢里聽不到一點聲音,刻出的圖案齊整如一。
制作掛錢的墊板、刻刀等工具
李中學把找來的樣子用油燈蓄烤在舊報紙上,作為替樣。后來全都刻成木版印刷,并根據當時的形勢繪出了許多新的圖案。比如“農業學大寨”“社會主義好”“學習雷鋒好榜樣”等等。
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兩個人終于鐫刻完成,到了臘月初十就開始趕集,兩三個集就全賣完了,并且收入頗豐。從此帶動了全村參與,小小的東王村就變成了掛錢專業村,還出現了一些后起之秀。
東王村手工制作的掛錢三
一眨眼二十多年過去了,到了八九十年代,村里的小青年們也加入到鐫刻掛錢的隊伍里來,給這一傳統的手工業增加了活力,帶來了新的生機。當時十幾歲的李吉年、張虎生就是行業里的領頭人。為了精益求精進一步發展,他倆去天津采樣學習,通過多方交流,與古文化街的商戶簽訂了常年的加工合同,給村里帶來了財富,也把普通的掛錢,從小到五乘十厘米的,一直到整張紙的室內裝飾,共十幾個規格做成了系列。把原來以字體為主的圖案改變成了人物、雙魚等多種樣式,并添加了金鉑裝飾,使之提高了觀賞性,更彰顯了其藝術魅力,引得十里八村的人們前來購買,還有許多的商販來村里躉購。一時間,東王村的掛錢紅極保北、京南及天津。
掛錢做多了,用紙也增加了。張清口賣紙的就抓住了商機,年年把染好的毛邊紙送到東王村家家戶戶。他們看到了手工制作的繁瑣、成活時間長、成品供不應求等情況,于是有心人在與大家接觸中,收集保存了很多樣品,回家后開始琢磨機器制作掛錢,進行批量生產。經過反復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自此東王村的手工掛錢開始走下坡路,紛紛躉賣張青口的掛錢機制品。只有李吉年、張虎生做室內裝飾用的大掛錢,一直堅持到2015年。
紅及一時的東王村掛錢,轟轟烈烈的五十多年。一些當初離不了的工具現已很少見,當年家家燈火通明、人人精心鐫刻的景象已成歷史。不過,人們聚到一起還是會回憶起當時的輝煌,津津樂道自己的得意作品和特色制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