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三五”以來
全省財政投入3000多億元支持污染防治
從省政府新聞辦3月29日召開的“河北財政綜合施策支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河北財政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和收支矛盾,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全省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000多億元支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
“十三五”以來,河北財政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創新資金支持方式,完善財稅政策,協調落實京津冀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生態環境投入和考核機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堅持績效導向,建立財政資金使用獎懲機制。省財政廳聯合省生態環境廳建立地表水、環境空氣質量考核獎懲機制,并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指數、空氣質量排名結果對各地實施財政獎勵或懲罰性扣減資金措施,累計獎勵扣減資金2.5億元。推進河流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全省11個設區市和2個省直管縣近三年累計扣繳各市生態補償金5.35億元,主要支持下游受污染地區水污染防治,用于經濟補償、保障群眾飲水安全、水污染綜合整治和水環境監管執法能力建設項目。
堅持協同推進,構建橫向生態補償體系。2019年底,我省與天津市簽訂第二期(2019—2021年)津冀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天津市補償資金原則上每年1億元,我省財政安排資金每年1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按政策申請,目前已到位資金8億元。我省還建立了京冀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原則上北京每年安排3億元,河北省每年安排1億元,中央財政根據水質考核目標完成情況每年獎勵3億元,已累計到位19.8億元,有力支持了潮白河流域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
堅持多元籌措,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我省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新型貸款,獲得世行結果導向型貸款5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政策貸款3億美元、德國復興信貸銀行1.5億歐元用于我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創新貸款資金使用方式,省市兩級財政部門利用省、市現有平臺或新組建的基金公司,與社會資本以不低于1∶1的比例,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政府資金保本微利、適當讓利”的思路建立分布式藍天基金體系,吸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我省大氣污染防治領域。
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仍將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將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優化支出結構,探索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市場化碳匯交易等創新措施,強化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切實提高生態環境領域資金使用效益。(記者 貢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