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計,教育先行。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積極引入全國各地特別是京津冀優質資源。截至目前,新區已有59所各級各類學校與京津冀56所優質學校建立了幫扶合作關系。
通過京津冀優質教育資源的辦學合作、組團式幫扶及輻射帶動,雄安新區的教育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教育水平大幅提升,著力打造新時代教育改革開放先行區。
組團式幫扶,帶來教育新理念
3月25日下午4時許,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五年級(8)班的古典名著課本劇課堂上,學生們自編自演的《草船借箭》故事正在上演。
大霧里,鑼鼓喧天,吶喊聲四起。
“報,東吳戰船逼近水寨。”
“大霧迷江,敵軍忽至,必有埋伏,水軍切勿輕動,傳令各寨亂箭退敵。”
……
大霧是用小噴壺噴出的水霧,豎起的笤帚當草船;有的學生作旁白,有的一人分飾兩角,就連平時愛調皮的學生也一本正經地演起了傳令士兵。
“以往課程緊,為了趕進度,這樣的課程講一講就過去了。現在課堂形式靈活了,授課效果好了,對孩子的評價方式也改變了。”五年級(8)班班主任任景先是這堂課本劇的組織者。
變化,源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援助教師的到來。
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為這里的課堂注入活力?這是援助教師最先考慮的問題。他們一致認為,要注重教育創新,探索學生多樣化成長路徑。
由北京援助教師牽頭課程部、學生部等部門工作,每周進行一次課程研討,必要時開設示范課程,補充新型教學方式;借助總校力量,結合新區實際,開設機器人社團、航模社團、3D打印社團等各種學生社團……豐富的校園生活,讓孩子們變得活力四射。
“尊重每一個人,需要每一個人,成就每一個人”,這是中關村三小為雄安校區帶來的新理念。
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部主任郭學銳帶領老師們設計了家長開放課、“我與雄安共成長”等德育大課,讓孩子們走進書本外的課堂。他們還籌建拆遷村博物館,帶領孩子們走訪、收集,感受新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教育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亟待提升,雄安新區三縣的基礎教育一直是民生短板。借力京津冀等地優質教育資源,快速提升教育質量,成為雄安新區發展現代化教育的路徑之一。
2018年3月1日,北京市援助雄安新區辦學項目正式啟動。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雄安校區、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北京市六一幼兒院雄安院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正式掛牌成立。四所學校開展組團式援助幫扶,對受援學校進行整體托管,向受援學校輸出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文化、課程資源和師資隊伍等。
北京市四所學校的落地,也拉開了雄安新區對接優質教育資源、發展現代教育的序幕。
天津市10所學校與三縣學校對接幫扶,河北省其他市共有21所學校與新區的22所學校建立合作幫扶關系。在京部屬高校也來了,2018年11月12日,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雄安校區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雄安校區掛牌成立。援助學校為新區基礎教育注入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大幅提高了新區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輻射帶動,推動教育跨越提升
最近,雄縣張崗鄉中心校開口村第二小學校長董艷江盤算著,在疫情防控形勢穩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帶學生們去省內外名校轉一轉。
2017年12月,她在北京師范大學參加了雄安新區三縣百名校長領導力提升培訓。10天的培訓讓她眼界大開。
她意識到,不僅自己要走出去,也要讓孩子們走出去。“致敬祖國,問候世界”被書寫到了這所雄安新區最東邊、最偏遠農村小學的墻上。
2018年,借著再次到北京培訓的機會,董艷江與北京市海淀區培星小學進行了對接交流。隨后,開口村第二小學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雄縣第一小學、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雄安校區……以優質的教育資源為標桿,學校在不斷發展,孩子們的眼界也越來越寬。
雄安新區優先發展現代化教育,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借力借智,用好資源把握機遇,更要立足自身,敢于創新敢于突破,才能凝聚起雄安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2018年,雄安新區啟動“千年大計,教育先行”三年提升計劃,力爭到2020年,實現辦學條件大改善、教師隊伍素質大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大提高。自此,學校建設、德育奠基、校長提升、教師發展、教學改革、重點帶動教育質量等工作在雄安新區各個中小學校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成立雄安新區教育專家咨詢委員會,國內外30余位權威教育專家獻計獻策,繪就新區教育戰略規劃藍圖。成立雄安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引入社會力量捐資助教,助力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解決教育投入不足歷史欠賬。2018年至2020年,共下達三縣新區教育提升補助資金6.2億元,專項用于支持三縣生均公用經費提標、京津冀援助辦學、重點受援學校校長基金、教育提升改造等項目。
推進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雄縣建設50個智慧教室實驗室,雄縣白洋淀高級中學建設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安新加大資金投入用于校園內基礎信息化設施建設,實現校園內有限網絡千兆到桌面、無線網絡教育區域和辦公區域全覆蓋。容城縣人大附小雄安校區通過錄播教室等信息化手段與縣域內小規模學校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抓好新區干部教師隊伍建設。2018年至今,開展教師研修和干部培訓、學科教師通識培訓、學生核心素養培訓、幼兒園園長培訓、中小學校長培訓等專題培訓,累計完成各類培訓約一萬人次。
優質教育資源的帶動激發了新區教育內生動力。新區的孩子們眼睛亮了,嶄新的生命力點亮了大大小小的校園課堂。
建設創新型教育體系,創造教育“雄安質量”
少了吊車、壓路機、運輸車等各類車輛的來回穿梭,北京市第四中學雄安校區的綜合樓、初中部、實驗樓、高中部等主體建筑已建設完成,進入室內外裝修及機電安裝階段。
走進精裝修樣板間,人性化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公共區域設計增添了亮黃色和木紋色、乳白色,它們代表區間的轉換,也讓緊張的學習情緒得以釋放。八米寬的走廊區遠遠寬于常規尺寸,暖色調區域作為交流休息區,冷色調則滿足通行功能。
“眾多的公共空間,不但可以豐富學生課堂之外的時間,還能讓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北京城建集團北京市第四中學雄安校區項目負責人介紹,學校還設有錄播教室,可以讓雄安校區的師生遠程享受本部的教學資源。
日歷翻回到2019年9月20日,雄安新區首批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項目“三校一院”開建。北京市以“交鑰匙”方式全額投資建設幼兒園、小學、完全中學各1所,建成后移交雄安新區,分別由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提供辦學支持。“三校”建設不僅參照北京市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建成后還將由這三所學校的總校進行管理,讓北京學校真正落戶新區孩子的家門口。
目前,北京援建“三校”主體已經完工。雄安新區容和教育總校組織的第三批容東片區新建學校教師招聘工作也即將啟動。
此時,容東片區的安置房項目已經到了精裝修階段,將有序實施分配入住。隨之回遷的還有近7000名學生,他們將就近進入先期建成的10所學校學習。
雄安新區容和教育總校是經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研究決定成立的新區第一所教育總校,它將為容東片區居民提供32所學校,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全鏈條,實現“步行5分鐘有幼兒園,10分鐘就見到小學,15分鐘就可以到達初中乃至高中”的教育藍圖,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作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試點,今年雄安新區還將啟動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形成智慧教育一體化服務體系,提升教育整體水平,實現教育優質、公平、全納、多樣化發展,逐步形成與雄安新區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現代教育體系,實現教育上的“雄安質量”。(記者 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