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趙凱
王辰陽
當平常尋醫問診對癥下藥的流程,變成了因藥開方的“對藥下癥”,你能接受嗎?互聯網醫療平臺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不能忽視用藥安全的底線。
近日,互聯網醫療平臺購買處方藥的逆向“神操作”被曝光。在多個平臺上,用戶可以先選購處方藥,平臺再根據需求開出處方,并且存在審核走過場、醫生資質不明、未成年人可開麻醉類藥品等問題。
必須明確,安全是用藥的底線。有的處方藥是上市的新藥,活性或副作用還要進一步觀察;有的處方藥是可產生依賴性的藥物。所以國家對處方藥設定了嚴格的管理標準,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要遵守。在互聯網醫療平臺上,醫生與患者的交流問診本來就不如面對面直接,開出處方藥的流程就更應該嚴謹細致。流于形式,不加管理,甚至未成年人身份也能開出麻醉類處方藥品的處方,是平臺對患者的生命安全不負責。
“對藥下癥”并非是某個平臺上的個案,互聯網醫療行業亟需制定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加系統的標準和規范。誠然,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互聯網醫療顯現出強大的優勢,高效、便捷、實惠,即使患者身處偏僻的地區,周圍的醫療資源不夠豐富,也能夠買到急需的藥品,又或者家有老人出行不便,親友也能代買藥品。但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醫療平臺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一些用藥安全漏洞,這些漏洞需要及時補上。
互聯網醫療正在一點點改變人們的就醫習慣,使得醫療資源更易觸達,但必須在合法合規的框架下運行。同時,很多網友也期盼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監管不是簡單“一刀切”,而應該精細有效。互聯網醫療行業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監管的規則要細、執法要剛、態度要嚴,才能讓行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