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雄縣雙堂鄉人民政府
閱讀正文

追憶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

2021-07-11 11:58:57 來源: 雄縣雙堂鄉人民政府

  小時候,在炎熱的夏天,奶奶和我經常在院子里的果樹下乘涼,奶奶經常給我講過去的革命歲月和我爺爺的故事。現在回憶起來,爺爺是多么勇敢,革命先輩們是多么偉大。把侵略者趕出中國,讓人民自己當家作主,我想這就是那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吧。

  一、雙堂村第一個黨支部

奶奶陳桂香和父親王景茹、叔叔王景波的合影。

  爺爺王瑞森(其父親王樹亭被侵略者殺害)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為人忠厚,有正義感,性格剛烈。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的戰火迅速燃燒到家鄉。面對日軍瘋狂的侵略和國民黨的節節敗退,中華民族急需齊心協力尋找一條救亡圖存的道路。

  1938年4月,冀中區派馬載同志帶戰地服務團來雄縣開展抗日工作。6月,冀中區黨委副書記魯賁(當時的書記是黃敬)來五地委駐地雄縣,在雄縣東北部一帶村鎮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在南劉莊村發展了貧農出身的長工劉鳳兆同志入黨,成為這一帶村鎮的第一名黨員。后來,爺爺受劉鳳兆同志的影響,同年也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他積極發展黨員,建立黨的農村組織,僅僅幾個月就在雙堂村發展了5名黨員,很快建立了雙堂村第一個黨支部,爺爺任黨支部書記,還建立了農會、青救會、婦救會、青抗先、兒童團、民兵等群眾性組織。

  二、變本加厲的侵犯暴行

冀中十分區二聯縣行政區劃略圖(1942.4-1944.1)

冀中十分區二聯合縣日偽駐軍分布圖(1942.4-1944.1)

  1938年冬至1939年春,五分區和冀中區所有縣城和重要鄉鎮先后被敵人占領。日軍在占領區推行所謂的“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實則是組建偽政權和特務組織,推行保甲制,建立“愛護村”實施奴化教育。掃蕩、分割、吞食、建據點、修公路,由點到面的鞏固與繼續擴大其占領地區,妄圖實現全盤統治。

  1939年,王星(原名王馨,又名王書晨,字興坦,固安圈頭村人)被任命為雙堂區區長。在區領導的帶領下,雙堂區積極開始反掃蕩、撥據點、毀公路、挖地溝的破交戰,斗爭形勢日趨激烈嚴峻。

  1月16日,經五分區決定組建新雄邊區和雄霸邊區。3月,晉察冀邊區政府頒發關于健全村政工作的指示,要求建立村民代表大會,村公所下設經濟、調節、生產、教育四個委員會。秋后,組織農會積極帶領農民實行減租減息,減輕負擔。

  1940年4月,昝崗據點安設后,敵人以此為中心,連續在雙堂以南、雄縣以東沿至大清河的20多個村莊,修筑崗樓十幾座,妄圖由點到線逐步分割,達到蠶食我方根據地的目的。

  1941年初,侵華日軍為摧毀我大清河北岸抗日根據地,采取“分區掃蕩”和“蠶食分割”的方法,把我根據地壓縮于泗小公路兩側的新、雄、固、霸四縣結合部地區,僅剩幾小塊。同年6月10日,華北日軍集結重兵兩萬余,敵酋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大清河北岸實行所謂“鐵壁合圍”“梳篦拉網”式的大規模“掃蕩”。敵人繼反復“掃蕩”后,進而“細碎分割”“駐屯清剿”,實行了點、碉、路、溝、墻的“囚籠政策”,并建立偽大鄉,實行保甲制,村村設聯絡員,建立偽自衛團,清查戶口,頒發“良民證”,極力宣傳“大東亞新秩序”,宣傳窩藏掩護八路者殺無赦。霎時血雨腥風,山河變色,大清河北部一時被敵人所控制。縣、區武裝遭受慘重損失,縣、區、村各級抗日組織遭破壞。十分區抗日根據地變成了敵占區,抗日斗爭進入了極其艱難殘酷的階段。

  三、黨民一心的動人故事

河北省霸縣抗日解放戰爭時期敵點布局圖。

  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堡壘戶、婦救會和民兵組織等一大批人和民間自發的組織與黨同心協力,書寫著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一)堡壘戶

  在日軍大“掃蕩”最殘酷的歲月里,許多革命同志之所以能堅持地區斗爭,全仗人民群眾的保護,尤其是堡壘村、堡壘戶,許多革命群眾付出了極大代價,甚至是生命。

  雙堂村的堡壘戶陳大娘,在自家炕底下挖了一個能藏八、九人的地洞,縣長王山曾在她家養病,縣委書記趙西北曾在那里隱蔽。她先后掩護過分縣、區干部達一百二十多人(曾掩護過張澤、趙然、李平、呂鋒、閻占彭、齊魯、吳烈、徐德勝、陸光、彭濤等)。

  干部們一旦被敵人抓住,就有大伯、大娘、年輕的婦女站出來舍身擔保,他們把干部拉在手、摟在懷,看作是自己的兒女、丈夫和兄弟,保護干部脫險。有的干部為了不危及群眾,在敵人面前挺身而出,視死如歸。一次有個偵察員在雙堂村活動,正碰到敵人進村,和敵人打了個照面,旁邊有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看到情況危險,為了掩護他的安全,從容地走到偵察員面前,對孩子說:“去找你爸爸,我要做飯去!”偵察員內心懷著激動,表面上很自然地接過孩子來抱著走了。為了迅速離開村莊,偵察員只好把孩子帶著在村外青紗帳里待了一天一夜,才送回去(原十地委書記、十分區政委曠伏兆的回憶錄)。

  還有在趙西北(時任雄縣縣委代理書記)的直接領導下,我爺爺和劉伯彥同志掩護朱干等人的故事。爺爺和劉伯彥同朱干(當時任公安科長)等20多人晚9時從南劉莊動身,同時安排劉莊村黨支部組織了三四十名干部群眾,分四路從雄縣毛兒海穿張青口北寨上東從武將臺北上中亭河堤,踩了30多里長的腳印。特意制造我方大部隊抵達的陣勢,迷惑了敵人。后從張青口渡口上船向東劃行三四里到達南岸,第二天傍晚穿過花木場封鎖溝南下,一夜趕到任邱縣長房鎮,去冀中休整。

  (二)婦救會

  當時奶奶(陳桂香)和她嫂子組織其他婦女們宣傳抗日救國,積極完成布置給她的各項任務,如做軍鞋軍服,僅三、六、七聯區(雙堂一帶)的不完全統計,四年內就做軍鞋36651雙,軍服7018件。七聯區的婦女支援前工作的成績顯著,受到軍分區表揚。當時建設比較好的地方有圈頭營子、朱家鋪頭、李洪莊一帶;前后狄莊,大、小柏林莊一帶;往西往南是一溜米、大魏莊、徐莊、杜莊、于家廟、擺渡口、上岔河一帶;再往西是一溜營、碼頭一帶,宮井營一帶;后來最大的一片根據地,要數雙堂區了,成為分區黨、政、軍機關很好的依托陣地。(冀中十分區第二聯合縣老干部回憶錄)

  (三)建立秘密渡口

  為加快恢復地下工作,李瑞祥(爺爺的姐夫)在大清河張青口建立了一個秘密渡口,負責擺渡,與爺爺直接聯系,并負責了解大清河南部情況。這個秘密渡口的建立,對于河兩邊抗日人員來往,通情報、傳消息,溝通南北情況起到很大作用。敵占區人員可隨時到河南岸休整,河南岸的干部隨時可進入河北岸堅持抗日斗爭。其間,這個擺渡口先后擺渡過張漢民、朱干、馬訊、王一夫等幾十人次,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民兵組織

  抗日戰爭爆發后,二聯縣所轄地區早就隨著我黨我軍開辟敵后戰場和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于1939年前后在新(城)、雄(縣)、固(安)、霸(縣)的廣大農村中建立起自衛隊組織(民兵組織的前身)。縣設自衛總隊,區設自衛大隊,村設自衛隊。按照自衛隊章程的規定:自衛隊擔負著站崗放哨、監視敵人、傳送情報、捉拿漢奸、破路、割電線、擾亂敵人、運送公糧、護送干部、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等任務。勇敢的自衛隊在粉碎日軍“蠶食”“掃蕩”和保衛抗日根據地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1941年6月大“掃蕩”后,二聯縣人民陷入了日軍的殘暴奴役之中,“出門是公路,抬頭見崗樓,村村皆帶孝,戶戶聞哭聲”,各級自衛隊組織均遭受嚴重的破壞。隨著基層組織的恢復和發展,人民自衛武裝組織也迅速恢復起來。當時,村級人民自衛武裝組織被稱為游擊小組,小組成員都是隱蔽下來的黨員骨干和抗日積極分子。主要任務是秘密地監視敵人、傳遞情報、掩護干部、配合縣和區游擊隊除奸打特,是民兵組織的最初形勢和骨干力量。

  1943年,二聯縣的抗日斗爭形勢日趨好轉。一溜米、一溜崗、小蘆昝、楊相莊、杜莊、一溜鋪頭、四宮井等在原來青救會、自衛隊的基礎上,普遍建立了抗日武裝組織,持槍民兵發展到280余人,在抗擊日軍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各級武委會緊抓對民兵的軍事政治訓練,提高了民兵的政治黨悟和軍事素質,并相應的在民兵組織中建立了獎勵、檢查、匯報等制度,還注意解決武裝民兵的家庭困難,使民兵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

  (五)地道戰

  從1940年開始,抗日的“堡壘村”“堡壘戶”在反“蠶食”、反“掃蕩”斗爭中,為掩護抗日干部和游擊隊,搞起地道戰。第一階段,地洞的功能只是消極躲藏,一旦敵人發現就會受到損失;第二階段是距離較長的翻眼地洞,藏時較安全,但它的缺點是不能打;第三階段是地道戰,地道戰是在總結地洞和兄弟分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地道戰從1943年秋季左右,在七聯區(雙堂村附近村莊)先后逐步展開。在地道的設計構筑規模上也是獨具匠心,能打能守,能進能出,我打敵時隨心所欲,敵打我時無計可施。為了適應作戰需要,中心村莊的地道聯成了村通村、街通街、戶通戶“三通”地道網。地道內設有通氣孔、嘹望孔、射擊孔,主干道和支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還能做到房上、地面、地下(天地陰)三通,退可守、攻可進,村內村外出入口遍布,既有利于掩護群眾,又有利于消滅敵人。

  四、我家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

作者的大伯、二姑父、父親的退伍軍人證明書。

作者父親王景茹當兵時的照片。

作者父親王景茹當兵時與戰友合影。

作者父親王景茹的雄縣優秀退役軍人榮譽證書。

繳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殊黨費。

  在黨的領導下,我家四代人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爺爺(當時任雙堂村黨支部書記)、二姑爺(當時負責大清河張青口擺渡)、老姑爺(當時任夾河村黨支部書記)均是地下黨,大姑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期任雙堂村大隊長)、二姑父(中國人民志愿軍,0145部隊三支隊炮營任排長職務)均是黨員,大伯(退伍軍人)、父親(退伍軍人)黨齡51年以上,哥哥和我黨齡20年,侄子現為在校入黨積極分子。一個普通家庭對紅色基因的一脈相承,是時刻銘記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是敢于在國家和人民需要時挺身而出,是踏踏實實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

  五、結語

作者王法旺到北沙鄉和劉莊村講授紅色黨史。

  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凝練成光芒四射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已沉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道路上的文化密鑰,蘊含著中國人民奮發圖強、接續前行的精神密碼,是華夏兒女奮發向上的精神養料。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發展,是要于穩中求新,新中求進,不斷回應新時代的現實要求和人民需求,進而讓紅色文化之光芒永久普照神州大地。

  作者簡介

  王法旺,男,漢族,中共黨員,雄縣著名文化學者,現任河南省豫東調唐派藝術研究院顧問、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委員、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民俗專業委員會委員、白洋淀文化發展研究會理事、白洋淀歷史文化研究院民俗文化研究員、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雙堂鄉冰雹會祈福習俗、雙堂盒子制作技藝)兩項代表性傳承人、雄安新區雄縣宋遼古戰道文物保護員等。和雄縣本土作家周振成、劉冠東老師共同編寫的長篇歷史性文章《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的歷史考證》《紅色圣火在雄縣》《劉伯彥:為黨的事業戰斗不息》多次在《廊坊都市報》《蓮池周刊》上發表。其創作的《悲壯之歌》曾獲慶祝建黨100周年“黨魂頌”小說紀實文學類優秀獎等。

責任編輯: 封俊龍
關鍵詞:
+1
新聞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評論僅供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網立場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235885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不卡 | 国偷自产短视频中文版|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视频|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欧美日本道中文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