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交一公局集團五公司承建的雄安新區2020年秋季植樹造林二標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項目進入后續苗木養護階段。整個項目總面積約1萬畝,苗木種植總量達38萬株,灌溉系統長達9萬米。
盛夏的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充滿無盡的活力。鳥兒在這片綠色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穿梭,偶爾啾啾地鳴叫。
航拍新種植的“千年秀林”。北京日報記者鄧偉攝
“看著一棵棵樹栽下去,活下來,開枝散葉,我們有一種特殊的獲得感。”項目建設者岳鵬告訴記者,作為中交集團的員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對于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但為“千年秀林”種樹,面對不同領域的巨大跨度,怎樣科學地把樹種活,怎樣高質量把樹養好,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難題。
跟傳統城市造林不同,“千年秀林”著眼長遠,探索在平原地區大面積建設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林建設,這在我國尚屬首例。
所謂“近自然林”,就是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在適度人為干預下,實現森林自我調節、自我更新、自我演替。樹苗年齡不一樣,灌木、喬木互相搭配,不同樹種混合栽種,這樣可以讓苗木充分競爭,優勝劣汰,留下優質、長壽樹種,最終形成近自然森林。
這對種樹、養護的要求更高。雄安新區2020年秋季植樹造林二標位于安新縣馬家寨北部,老河頭鎮東側。項目建設范圍主要包括綠化種植、灌溉工程及配套設施、數字森林大數據系統,規劃占地面積約1萬畝。
項目負責人王永平介紹,為了種好樹,項目一進場就開啟了“求師學藝”之道,四處咨詢外部專家,針對不同崗位進行全方面的專項培訓和現場實際教學。在施工過程中,聘請社會園林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全過程把關,并嚴格按照《雄安新區植樹造林技術手冊》技術指導,處處體現“雄安質量”。
在已完成的造林現場,記者看到每個水堰大小一致,地壟規規矩矩,支架整整齊齊。為避免新栽種的小樹苗被風吹歪,項目建設者會栽一根竹竿支護,并用造林專用綁帶將竹竿和樹苗進行捆綁。
苗木專屬“身份證”也體現了“千年秀林”建設者的智慧匠心。王永平告訴記者,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標簽。人們只要打開微信或“雄安森林”小程序,掃一掃苗木掛著的“二維碼”卡牌,就能迅速了解苗木的來源、樹種、規格情況。此外,“二維碼”還會全流程記錄苗木栽培、檢查、管護、修剪、病蟲害防治等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學習探索實踐,項目建設者從種樹“門外漢”變成行家里手,雄安新區2020年秋季植樹造林二標最終在竣工驗收時以栽植期99.88%的成活率(雄安新區成活率合格標準為95%)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記者豐家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