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這座承載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未來之城正在“拔節生長”。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蘊含著豐厚的精神寶藏,底色鮮艷,常讀常新。漫步雄安,她的日新月異讓人驚嘆,她的紅色底蘊催人奮進;未來之城從腳下延伸,紅色血脈在這里賡續。
滿淀皆是英雄氣
“硬骨頭六連”的傳奇曾在這里演繹,狼牙山五壯士中有兩位是容城人……從壯麗的百年史詩看雄安,這是一片英雄輩出的紅色厚土。
這里有印刻在國人心中的紅色烙印。走進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一幅幅展板、一張張照片、一件件文物訴說著淀區人民不畏犧牲、與敵搏斗的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活躍著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水上游擊隊。因火槍和大抬桿引火處容易被水打濕,常用雁翎堵塞,雁翎隊因此而得名。雁翎隊隊員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打日寇、除漢奸、端崗樓、拿據點,先后同日偽軍進行了幾十次戰斗。
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慕名來到紀念館的游客越來越多,人們乘船而至,聆聽淀區人民保衛家鄉的英勇事跡,追尋“雁翎隊”紅色記憶。
這里有令人動容的“生死之約”。在雄縣米家務烈士陵園,劉秉彥和曠伏兆兩位將軍的塑像莊嚴肅穆。
抗日戰爭時期,雄縣米家務鎮地處平、津、保抗日根據地三角中心地區,是原晉察冀邊區冀中十分區司令部、十地委、十專署所在地。
1943年3月,曠伏兆調任第十分區任政委,當時劉秉彥是第十分區司令員。1946年,第十分區平南支隊參謀長任子木在一次戰斗中負傷,犧牲在劉秉彥和曠伏兆身邊。二人把任子木安葬后約定:死后埋在平津保三角地帶,和犧牲的戰友一起,為人民“站崗”。
1996年,曠伏兆逝世,將骨灰安葬在米家務。兩年后,劉秉彥逝世,同樣安葬在米家務。兩人的墓相隔只有幾米遠,50多年前的約定實現了。
江山代有傳人,精神穿越時空。在雄安新區,留給后人的“紅色記憶”還有很多。小兵張嘎、荷花淀派等文學光影中的紅色故事也被人傳誦。“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桿專打鬼子兵……”這首記錄抗日戰爭期間雁翎隊神勇表現的民謠,至今仍在白洋淀一帶傳唱。
“當年,白洋淀的雁翎隊劃著打水禽用的‘鷹排’,扛著土造武器‘大抬桿’書寫傳奇。”參與新區建設的中鐵三局天津公司機械分公司經理陳鋒說,“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今天,我們在工作中要傳承這種百折不撓、拼搏奮斗的精神,為雄安的建設貢獻力量。”
雄安新區府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現場(無人機全景照片)。牟宇 攝
風起大淀揚碧波
雄安新區是在“一張白紙上”建造一座高質量現代化新城,鋪就這幅千年畫卷的底色,綠色無疑是最重要的起筆。
走進白洋淀,碧波蕩漾,蘆葦搖曳。“新發現的鳥類不斷增加,我們更新的頻率也在加快,這是近幾年觀測最突出的感受。”安新縣自然資源局白洋淀濕地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齊明說,截至2021年11月15日,最新觀測數據顯示,白洋淀野生鳥類總量達230種,較雄安新區設立之前增加了24種。
飛鳥種類增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白洋淀生態的改善。然而,如今的綠水清波來之不易。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上承九河、下注渤海。這里曾經“明珠蒙塵”:由于上游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淀區百姓生活污水直排、淀區機械船只增多,加之生態流量減少等因素,白洋淀水質不斷惡化。
近年來,通過改善上游流域生態環境、加大淀區水域治理,白洋淀水質明顯改善。監測數據顯示,白洋淀水質由2017年劣V類提升到目前全域Ⅳ類、局部Ⅲ類,淀區水質達到10年來最好水平。新區設立后,“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生態環境治理基本實現階段性目標。
半月談記者乘船進入白洋淀,看到臨水而居的村民家家戶戶有管道接入繞村的主管道。安新縣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說,以前村民家里的污水一般直排白洋淀,如今用這些管道專門收集,經過處理后污水變為汩汩清水。當地政府對淀中村、淀邊村“一村一策”專項整治,采用建設龍墻、生態隔離帶等方式進行面源污染管控,有序隔離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走進府河河口濕地,蒹葭蒼蒼,水天一色。很難想象,在濕地治理之前,周邊村民還曾經在這里耕種。這里是府河、漕河、瀑河3條入白洋淀河流的河口區,采用“前置沉淀生態塘+潛流濕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質凈化工藝構筑生態屏障。“類似于咱們家里用的自來水凈化裝置,通過層層‘濾芯’達到凈化效果。”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府河河口濕地項目總承包部相關負責人楊凱說。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程鋼表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已經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并重階段轉化,下一步將向生態修復為主的階段轉變。
“千年秀林”護新城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2017年11月,“千年秀林”的第一棵樹、第一片林在9號地塊扎根。
在這里,每棵樹都有專屬的“身份證”(二維碼),建設方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科技建立智能平臺,實施從苗圃到種植、管護、成長的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對苗木質量、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的精準管控,同步構建“數字森林”。
雄安新區的植樹造林,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綠化工程。它要構建的是平原地區大面積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打造伴隨雄安新區共同成長的“千年秀林”。所謂近自然森林,就是遵循森林的自然演替規律,在適度人為干預下,實現森林自我調節、自我更新、自我演替,最終形成異齡、復層、混交的穩定生態系統。
今年7月,總面積2.62萬畝的雄安郊野公園盛裝亮相,開園迎客。14個展園各有千秋,280多個樹種、200余種地被、100多萬株喬灌木,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這是“先植綠、后建城”理念的集中體現。
雄安集團生態公司相關負責人蘇奧說,雄安郊野公園是雄安新區起步區南北中軸線上北部重要景觀門戶,是“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郊野公園成了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