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1月18日電(黃海)她曾是一名“北漂”,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前往四川成都,成為“5·12”汶川特大地震志愿者。從那以后,無論是扶危助難、助力抗疫,還是捐資助學、義務理發,在志愿服務隊伍中,總少不了她的身影。她就是安景新,土生土長的雄安新區容城縣東小里村人,2021年11月入選“時代新人·河北好人”助人為樂好人榜單。
舉手之勞熱心腸,助人為樂成習慣
安景新個子不高,卻是古道熱腸,十幾年如一日地助人為樂。“大爺,你看你頭發又長了,該修剪了。來!我給你剪一剪。”午后冬日的陽光溫煦,安景新下班回家,路過張大爺家門口,與正在曬太陽的張大爺聊上幾句,便麻溜兒地從車上拿出了理發工具,圍布一披,剪刀一剪、剃刀一推,海綿布一掃,十幾分鐘的時間,就給張大爺理了個“精神頭”。“這樣看起來,果然精神多了!”張大爺滿意地摸了摸頭。
安景新為村里的老人理發。中國雄安官網牛思佳 攝
“我特別喜歡幫助別人,別人一句‘謝謝’能讓我感動許久。”安景新說,二十幾歲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學會了美容美發技能。十幾年來,幫助困難群眾剪頭發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既能練手,也能收獲感動,所以我的車里時刻備有一套理發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安景新走到哪里,正能量就傳播到哪里。“幫助別人成了我的一種習慣。”安景新說。
巾幗不讓須眉,抗震救災沖在前
談起為什么如此熱衷于獻愛心、助人為樂,安景新說,這得從2008年說起,因為這一年經歷的事情是改變她一生的轉折點。
14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震驚國人,也團結了所有人。5月的南方,正是草長鶯飛、春暖花開的時候。“我想趁這個好季節,給自己好好放個假,就選擇去貴州走一走、看一看。”安景新乘著火車一路向南,聽著列車上的廣播,望著窗外更迭的景色,很是愜意。“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強震……”當列車駛進貴州省時,廣播突然開始循環播報突發新聞。
據安景新回憶,持續不斷的關于汶川地震相關新聞的播報,讓原本吵鬧的列車沒有了之前的歡聲笑語,變得異常安靜。旅客們有的認真聽著廣播,有的看著手機短信,有的在向親戚朋友報平安。“我必須下車,轉車去成都。”也許是性格使然,剛二十歲出頭的安景新坐不住了,她決定改去四川省。
經過1天的時間,安景新順利抵達成都。她找到當地的紅十字會,介紹了自己的理發技能和溝通能力,并順利地報名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當時,成都非常缺志愿者,因為需要幫忙的事務太多。我被分配到成都東站負責四川紅十字會抗震救災物資的接收、登記、調配、發放工作。”安景新說,偌大的成都東站,到處堆放著抗震救災物資,周圍人的目光都很堅毅,看到外地人過來幫忙,當地人說的最多的還是“謝謝”倆字。
時間就是生命,來到四川的每個人,大家內心都深知這一點。安景新舟車勞累,卻根本顧不上休息,甚至顧不上吃飯、喝水,就開始穿梭在各個站臺之間。來自全國幾百家單位捐獻的救災物資都是通過她和其他志愿者不眠不休、認真核對清楚,然后發放到災區最需要的地方。
安景新收獲的榮譽證書。中國雄安官網牛思佳 攝
安景新積極的態度、高效的工作得到了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認可。2011年,她被共青團中央和四川省委邀請參加“全國百名抗震救災志愿者四川地震災區行”活動。在當時如此艱苦的環境下,由安景新書寫整理的救災物資接收、發放清單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她也獲得了“四川省紅十字會‘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愿服務”榮譽證書、“共青團四川省委、四川青年志愿者協會‘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突出貢獻”榮譽證書。
“如果我不去參加志愿者,內心一輩子會過意不去;如果我不提高工作效率,災區的救災物資就不能第一時間抵達;如果沒有整理救災物資記錄清單,很多愛心單位和人士就得不到結果反饋。”安景新說,“從沒想過自己的舉動能夠得到全社會的認可,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兒罷了。”
捐資助學送真情,愛心幫扶暖人心
“村里很多人不解,也曾問過我‘為什么這么喜歡助人為樂’這樣的問題,我回答過很多遍,但我依然愿意跟他們解釋。”安景新說。
安景新在認真工作。中國雄安官網牛思佳 攝
“獻愛心是會上癮的,我認為,值!”每每看到困難群眾在逆境中掙扎,安景新都會伸出援手拉一把。如今,她在村里是一名村委會委員,負責黨建、婦女兒童等工作。“教育很重要,我十分關注貧困孩子的上學問題。”安景新說。她后來加入了保定市愛心協會,繼續發揚志愿精神,并積極參加協會組織的公益活動。在“愛心助學”活動中,她去唐縣和暖小學、三道崗小學捐贈課桌椅和圖書;為唐縣堯之谷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送去2000本愛心圖書;在“引資助學”活動中,攜手廊坊侯國振愛心團隊資助容城中學20名貧困生。安景新還在“一對一幫扶”保定市順平縣大悲鄉黃井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小慧(化名),將無償資助孩子到高中畢業。她還資助過其他的孩子,她希望被她資助過的孩子都可以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希望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將愛心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安景新到村民家中走訪。中國雄安官網牛思佳 攝
十多年來,公益志愿儼然已經成為安景新的日常活動。她總說:“志愿者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號,不是一種榮譽,而是我們身處社會所應承擔的職責和義務。我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我真的喜歡做善事,因為這樣我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