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發布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2》。該報告是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系列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群空間結構、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治理、交通網絡建設等方面評價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治理的成效。
城市群空間結構優化改善
北大首發院副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2》主編馮長春介紹,2015年以來,京津冀區域空間格局逐步完善。
“一核”首都核心功能優化提升。北京是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其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北京GDP占區域GDP比重不斷提高,由2015年的33.18%上升為2019年的41.82%。與此同時,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見成效,“大城市病”問題初步得到緩解。
“雙城”聯動引擎作用不斷凸顯。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雙城”,帶動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引擎作用不斷顯現。京津兩市GDP占區域GDP比重從2015年的57.02%上升到2019年的58.50%。
“三軸”人口產業集聚作用顯著。京津、京保石、京唐秦是京津冀區域的主要通道,是區域主要的產業發展帶和城鎮集聚軸,產業要素的軸向集聚作用顯著。京津發展軸沿線主要城市北京、廊坊、天津經濟發展速度快,“京津冀大數據走廊”建設步伐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優勢突出。京保石發展軸沿線主要城市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京唐秦發展軸沿線的天津市寶坻區、唐山、秦皇島等地的產業對接協作工作不斷深入。
“四區”差異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中部核心功能區是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區域,京津保地區率先開展聯動發展,廊坊、保定兩市合理承接產業遷移疏解,經濟總量不斷擴大。東部濱海發展區在強化港口群建設、加強港城聯動基礎上,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南部功能拓展區重點承擔農副產品供給、科技成果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功能,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西北部生態涵養發展區充分發揮生態保障、水源涵養、旅游休閑、綠色產品供給功能,促進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多節點”城市綜合承載力增強。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產業和人口集聚功能不斷強化;張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島、邢臺、衡水等節點城市的支撐作用有所增強。多個節點城市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有序推動區域產業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兩翼”先行引領區域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兩翼”,其發展已從頂層設計階段轉向落地建設階段,作為區域聯動的先行區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產業協同發展有序推進
產業交流不斷增強。京津冀三地城市間相互投資增長。2014-2017年,北京對津冀企業投資增長215.41%,天津對京冀企業投資增長48.75%,河北對于京津企業投資增長62.58%。三地中,北京資本外溢顯著,在區域產業融合發展中起到引領帶頭作用。河北各市在京津兩地投資流向中占據一席之地?,F代服務業成為京津冀區域跨省市投資重點領域。
產業分工格局初顯。京津冀三地產業優勢各異、產業分工格局逐漸明確。北京先進服務業比較優勢最大,并且有擴大趨勢。天津一般性服務行業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一些服務行業開始建立比較優勢。河北的傳統優勢產業在第二產業,同時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力。
京津冀在多領域展開密切合作,協同創新成果顯現,政策協同體系逐漸完善,產業協同創新帶動區域發展,區域競爭力得到整體提升。
區域協同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經典模式。在基礎研究的區域協作方面,京津冀三地以簽署基礎研究合作框架協議等方式,打破科研管理體制的條塊分割,構建跨區域基礎研究合作平臺,發揮三地科研機構和院所協同創新的疊加效應,有效促進科技創新資源的區域共享和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
科技創新領域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2014-2019年,京津冀三地達成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063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的分支機構超過8000家。河北與京津兩地合作共建的科技園區、創新基地、技術市場、創新聯盟等科技創新載體超過210家,2019年與北京達成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214億元。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效果顯著
聯防聯控體系基本形成。近年來,京津冀區域生態聯防聯控體系的參與主體和治理對象多元化、網絡化發展,治理手段由單一強制性行政命令向規范法治、市場激勵、宣傳引導轉變,覆蓋區域由割裂分離向更具連貫性轉變,整體上逐步向精細化、動態化、專業化、成熟化邁進。
水環境治理效果明顯。京津冀三地水質有明顯改善,水生態改善穩步推進。2015年以來,三地加快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和建立,增加區域內水生態改善合作,在永定河補水、引灤入津、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大氣污染防治成效顯著。總體來說,2013-2018年,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和PM2.5年均濃度差距呈降低趨勢,說明大氣污染治理情況較為理想。在污染行業去產能方面,北京煉鋼、焦化、鑄造等大型企業整體或部分生產環節已經遷移,河北多市出臺針對水泥、化工、鋼鐵等重污染工業企業差異化錯峰生產或停產限產的政策。在環保產業方面,三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均有一定進展。在能源使用方面,三地積極以清潔能源替代燃煤,能源結構有所優化。
生態系統區域優化。三地按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分標準,劃分了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土壤保持、防風固沙、洪水調蓄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區。2017年京津冀三地森林總面積達509.3萬公頃,較2012年增加了6.17%,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2.2%,基本遏制了沙化土地擴展。
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提升
2015年以來,京津冀按照“三地一盤棋,堅持整體性”要求,打通區域合作的交通基礎設施壁壘,全面構建協同工作機制,統籌部署京津冀交通建設任務,提升京津冀區域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和能力,使互聯互通程度快速增強。
構建內聯外通的區域交通設施和通道網。目前,京津冀區域內國省干線“斷頭路”基本打通,公路網的未來建設將以存量更新為主。在城際交通方面,三地聯手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建立多層次、互相聯通的軌道交通網絡,環首都1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在機場群和港口群建設方面,京津冀機場群主要以“三地四場”為核心,通過軌道交通連接四個核心機場,已初步形成統一管理、差異化發展的格局。京津冀港口群的建設以天津港為核心,河北港口為兩翼,將建成合理布局、功能互補的世界級港口群。
京津冀客運一體化程度較高。區域陸路交通網絡密集,區域各類交通設施綜合運輸能力不斷增強。在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公路和鐵路已成為城際運輸主力,承擔著絕大部分城際客貨運輸任務。軌道交通的客運能力已大幅提高。
區域交通物流穩步發展。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主的臨港經濟區、保稅區、自貿區等正在成為新的物流功能區。在倉儲物流方面,隨著北京部分倉儲物流企業外遷,天津、廊坊、保定等周邊城市的倉儲功能得到發展。天津有望成為京津冀區域的倉儲物流中心。京津冀倉儲物流市場迅速擴大,貨運量和行業生產總值都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此外,京津冀倉儲物流業軟硬件設施逐步完善。在貨物運輸方面,京津冀區域貨物運輸“公轉鐵”步伐加快。(記者 米彥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