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最早出現于黃河流域,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月1日上午,一個渾厚的男中音回蕩在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遺展館里,幾位游客邊聽邊看,對滿墻的剪紙作品贊嘆不已。
更打動大家的,是講解員李志軍對非遺展品的深度解讀。講景泰藍,他能把制作過程中的化學原理講得一清二楚;講宮廷風箏,他能類比世界上最先進的飛行器;講定瓷,他能將“定瓷之父”的名人軼事信手拈來……
講解員李志軍在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遺展館前。劉光昱 攝
半年多前,李志軍還是一名電瓶車司機,他的人生轉折始自一個決定——來雄安新區工作。
1972年,李志軍出生在保定易縣東莊村,家里祖祖輩輩務農。
6歲時,在城市工作的大伯帶回來一支漂亮的鉛筆,讓他愛不釋手。“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去城市看看!”他暗下決心。
然而,上高中時,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家中的老大李志軍輟學打工,失去了改變命運的第一次機會。
賣醬油醋、修家電、跑運輸……這些年,李志軍輾轉換過許多工作。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設立的消息公布,對他觸動極大:“這是把打工創業的機會送到了家門口!”
從那時起,他每月都會騎上心愛的摩托車到50公里外的雄安看一看,游一游白洋淀。看著淀里的水越來越清亮,他內心對新區愈加向往:“雄安百姓的日子會越過越好,有機會我也要參與新區建設!”
講解員李志軍在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遺展館里為游客講解。劉光昱 攝
2018年,一次意外車禍迫使李志軍辭掉工作回家休養,隨后經朋友介紹加入了保定市播音朗誦協會,拜會長羅玲為師學起了播音。
“學播音不是偶然的。從小大家就夸我嗓音好聽,我也愛聽廣播。”李志軍說,小時候陪伴他成長的唯一一件家用電器,就是一臺“春雷”牌收音機。
就這樣,47歲的李志軍開始重新塑造自己。每天一早,他捧著老師布置的語段詞匯苦練發音,傍晚收看新聞聯播一字一句模仿糾錯,還在網上下載方明老師的音頻教程對比提高。
利用賦閑在家的這段時間,李志軍還讀起了《紅樓夢》等名著,同時“行萬里路”,騎著摩托游歷祖國的大江南北。“河西走廊、新疆喀納斯、黑龍江漠河、西藏拉薩……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人文景點。”李志軍說,過去從書中看到、廣播中聽到的故事傳說,他都想實地去驗證一下。
今年5月,李志軍偶然看到雄安郊野公園招聘司機的公告,他感到距離自己心中的“雄安夢”近了:“我沒有文憑,到城里就業的唯一技能就是開車。”于是,擁有A2駕駛證的他如愿應聘成為一名電瓶車司機。
在和定州園運營商、北京云鼎智慧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坤交流時,對方發現他說話特別好聽,就問:“半個月后,這里的非遺展館就要開放了,缺一名講解員,你樂不樂意試試?”
李志軍按捺著激動的心情,一口答應下來。5月下旬,他正式轉崗,成為古韻非遺展館的講解員。
“對于每樣非遺展品,館里會給我簡短的文字介紹,但工作幾天后我發現,固定的解說詞根本滿足不了游客的提問。”李志軍說,他購買了《中國陶瓷史》等文化類書籍,請假專門去周邊縣市的博物館參觀學習,還在與游客的交流中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短短幾個月下來,李志軍已經可以游刃有余地和游客侃侃而談。“每當看到大家目不轉睛地聽我講非遺,那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李志軍說,“來雄安圓了我的人生夢想,新區為每一個努力拼搏的人都帶來機會!”
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遺展館講解員李志軍和游客一起體驗皮影戲。劉光昱 攝
來新區工作,李志軍還有一個私心:天津美院畢業的兒子如今在北京工作,來雄安是為了離兒子更近。“許多北京的企業單位疏解到雄安,在這里能夠感受到兒子的生活!我希望有一天,他也像我一樣到雄安來!”他說。(河北日報記者解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