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再現“荷塘葦海、候鳥天堂”勝景
白洋淀水質達到1988年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從雄安新區管委會12月7日召開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通過實施一批白洋淀治理重點工程項目、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等一系列治本之策,白洋淀生態環境和淀區水質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淀區水質從2017年前的劣Ⅴ類提升并連續三年穩定保持在Ⅲ類,為1988年白洋淀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白洋淀再現“荷塘葦海、候鳥天堂”勝景,“華北明珠”生機盎然,一幅“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畫卷正徐徐鋪展。
通過綜合系統性治理保護,截至目前,新區野生鳥類達到269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6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7種,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已經在白洋淀安家落戶、繁衍生息。野生魚類恢復至4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指示物種中華鳑鲏全淀分布,魚類生物多樣性已達到高級別水平。
通過綜合系統性治理保護,雄安新區野生鳥類達到269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63種。這是在白洋淀安家落戶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資料照片)
實施4大類重大生態類項目,使白洋淀水“活起來”“動起來”。新區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原則,以打造“淀泊風光、華北水鄉”為目標,在控外源、截污染、引調水、防洪水、疏水系等方面持續發力,在白洋淀先后實施了“生態清淤、水系疏通、濕地恢復和退耕還淀”等4大類18個重大生態類項目。科學制定實施白洋淀補水方案,統籌引黃入冀和再生水等多種水源,全力打通水動力流動脈絡,實現白洋淀水“活起來”“動起來”,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7米。
據了解,4大類工程累計治理魚塘567個,清淤面積約25平方公里,清除污染底泥1194多萬立方米,累計疏浚水流通道約27公里,拆除圍堤圍埝約280公里,擴增淀泊水面約16平方公里。實施退耕還淀生態修復約18.68平方公里,打造府河、孝義河功能濕地6.34平方公里。建立蘆葦平衡收割機制,每年輪換收割約6萬畝。建設農村小型污水處理站400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6.5%。建立坑塘“一塘一策”,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
通過治理和保護,白洋淀生態環境和淀區水質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淀區水質從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并連續三年穩定保持在Ⅲ類,為1988年白洋淀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這是治理后的白洋淀。(資料照片)
6年多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實現了從原有的碎片化、點狀治理到目前補水、治污、防洪一體化的系統治理,從原有的白洋淀單一治理到現在的城水林田淀草系統治理。通過治理,淀區內源污染大幅消除、水動力持續提升、水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自凈能力不斷提高。(記者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