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歸,冰雪融化,“華北明珠”白洋淀萌動著春意。成群的水鳥撲棱棱飛過,激起的漣漪在水面一圈圈擴散。高空俯瞰,早春的白洋淀波光粼粼、風光旖旎。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雄安新區考察。當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雄安會展中心雄安廳,結合沙盤、視頻短片,聽取雄安新區整體規劃建設進展介紹,了解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及清淤疏浚、百淀連通等工作進展情況。
彼時,雄安會展中心雄安廳的展板和視頻,展現著白洋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如今,白洋淀野生鳥類、魚類持續“上新”,“荷塘葦海、候鳥天堂”勝景再現。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白洋淀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河北省出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壓實全流域38個縣(市、區)責任,實施清淤疏浚、百淀連通、河道治理、生態修復等工程,有效治理淀中村、淀邊村生活污水,建立常態化補水機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白洋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月27日,安新縣端村鎮西堤村村民馮二偉又在淀邊巡護。他是安新縣一名護鳥志愿者,這幾年明顯感覺到棲息白洋淀的野生鳥類越來越多,連“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都從候鳥變成留鳥。
目前,淀區水質持續保持在Ⅲ類水平,野生鳥類達到了276種,比新區設立前增加了70種。
2月27日,負責污水處理站運維的工作人員張薩來到圈頭鄉橋西村西側的橋西1號農村污水處理站,檢查機器運轉情況,站內兩排巨型藍色“大桶”特別打眼。“這些大桶是用來收集、凈化附近村民生活污水的。”張薩說,“這個處理站處理的生活廢水,水質達到Ⅳ類標準,還能再利用——順著管網輸送到淀外的濕地公園。”
2023年,安新縣組織實施農村污水治理提升項目建設,完成8個鄉鎮37個村的污水處理場站、污水處理主管網和支線管網的建設,確保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統籌謀劃,扎實推進。”殷殷囑托,言猶在耳。如今,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白洋淀邊村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要想讓白洋淀這顆“華北明珠”光彩永駐,必須統籌城水林田淀草系統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之路。(記者 曹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