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荷花淀派文学馆在雄安新区正式开馆。杨亚文 摄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芦花荡》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采蒲台的苇》
4月26日,荷花淀派文学馆在雄安新区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开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荷花淀派”的奠基者孙犁昔日笔下白洋淀,如今正见证着一座未来之城的拔节生长。
白洋淀的芦苇荡里,藏着孙犁的文字江湖。这位集作家与编辑于一身的文学大家,用笔墨织就的荷花淀,至今仍在读者心中泛着粼粼波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孙犁的后人,深深感怀孙犁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对后辈的倾力提携、扎根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及淡泊真诚的处世态度。
回顾历史,有助于传承、弘扬优秀文学传统。“荷花淀派文学馆建立在白洋淀,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文学与生活、创作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荷花淀派文学馆落户于白洋淀,是文学对生活的回报,是创作对现实的回馈。收集和展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作品,使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以丰富的实物形式面向读者,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研究和致敬的机会和文学场所,有助于人们对这一文学流派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助于这一文学流派的传播与传承。
孙犁曾说:“对于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使生活中断,要长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群众生活的斗争中去,熟悉他们,熟悉他们的语言,熟悉他们的原始状态,文艺创作的源泉才能够像长江大河一样。”白烨认为,孙犁对文学创作人民性、大众化有着这样深刻认识,《荷花淀》等作品中,他通过对水生、水生嫂等普通群众形象的鲜活塑造,反映了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勤劳善良和追求进步的品格。
“作为一个作家,每时每刻,都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任何处境,他不能不和广大人民,休戚相关。国家、人民的命运,就是作家的命运。”在荷花淀派文学馆中,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站在一面高大的红色展板前,仰头念着孙犁对文学创作的感悟。“孙犁为当代作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财富,值得我们反复去研究和学习。”刘建东谈到,孙犁的作品善于提炼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与他在这里生活,并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和善于创造有关。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朴实的叙事把日常生活升华成艺术之美,所以他的作品有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北作家应学习孙犁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在生活中汲取营养,收获创作的灵感。在艺术的旷野中,不断创新写作方式方法,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作品。
孙犁不仅是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师,还是杰出报人、卓越编辑,面对志向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总是耐心培养,充满关爱之情。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孙犁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国内,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一批批文学青年。
“京津冀地区的乡土文学作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荷花淀派作家作品的滋养。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创作的散文、小说多次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受到这块文学园地的恩泽。”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创作的散文作品曾获孙犁散文奖。她说:“我开始学习写作时,孙犁先生还健在,有一次参加颁奖活动,他的女儿告诉我,孙犁看过我的作品。1989年,我的小说《一个叫素月的女人》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后来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在央视播出,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孙犁先生的影响与渗透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显现,我相信这种精神传承与价值引领,将激励更多年轻作家。”
孙犁曾说:“白洋淀的水土养育了我的文学,也塑造了我的灵魂。”孙犁的孙子孙瑜说,爷爷的一生以笔为舟,在荷花淀的碧波与苇荡间书写人性之美,用他质朴而深情的文字记录时代的风云与乡土的呼吸。
从革命的热土到发展的沃土,荷花淀派文学馆在雄安新区开馆,是对孙犁文学精神的延续,让文学的根脉深扎于土地,让历史的记忆照亮未来。雄安新区的“新”,不仅在于高楼与科技的崛起,更在于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与传承。荷花淀派文学馆犹如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去——它的慷慨悲歌、它的诗意栖居、它的浴血抗争;也让人展望它的未来——一座“未来之城”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书写新的传奇。(河北日报记者肖煜、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