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奋斗的季节,是鲜花盛放的季节。
从塔吊林立的工地,到书声琅琅的校园;从绿意绵延的园林,到奋力创新的企业……雄安新区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建设者拼搏奋斗的身影。他们用汗水浇灌着这座城市不断拔节生长,他们的奉献也被时代看见,收获鲜花与掌声。
在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来自雄安的建设者收获了属于他们的荣誉: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园林事业部部长武芳芳,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云国,雄安金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中化大厦项目部经理张吉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雄安容和金源小学校长陈晓辉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们是雄安大地上万千建设者的“缩影”。在雄安这片热土上,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造的韵脚;奉献,不是孤独的独白,而是时代的和声。每当太阳升起,晨光将无数建设者的身影镀成金色——他们用奋斗诠释初心,以匠心书写未来,在雄安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日前,无人机航拍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畅 摄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
“春天是防治病虫害的好时机,尤其是在植物返青生长和开完花之后,树木此时非常需要营养,要特别进行养护。”4月18日,雄安新区悦容公园内,牡丹开得正盛。武芳芳沿着青石小径巡视,手指轻轻抚过一株株牡丹新生的枝芽。
悦容公园位于雄安新区南北中轴线上,总面积约2520亩。作为雄安第一座大型城市综合公园,它是展示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
4月18日,武芳芳(左)在悦容公园检查植物生长情况。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光昱 摄
2019年,武芳芳从正定来到雄安新区,加入建设悦容公园的项目团队。建设初期,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遵循“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的规划要求,又要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还要在现代化城市中延续中国园林的意境美学。“只在公园内种树、铺路不行,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工艺深度融合。”武芳芳说。
为了攻克难题,武芳芳创新“大师营园+工匠建设”模式,以中国造园史为脉络,集南北园林精粹,历经无数个日夜奋力拼搏,终于营造出这座彰显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和工艺工法的室外“园林博物馆”。
悦容公园以中国园林史为纲,从北向南系统呈现了东方文明特有的山水美学思想及演化进程,采用传统山水造园手法,打造各式各样的园林建筑,景观地貌,水体形态,营造“一河两湖三进苑,千年绿脉显九园”的空间结构,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绘就了一幅“大美雄安、中轴礼赞、筑梦桃源、秀美景苑”的优美画卷。
站在悦容公园安和塔上极目远眺,波光粼粼的湖水与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在大地上舒展开来。
“园林不仅是景观,更是市民生活的延伸。”武芳芳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公园管理运营之中。她主导推出“悦容大碗茶”“悦咖啡”等公益品牌,并引入非遗研学、国风市集等文化活动,使悦容公园成为新区群众喜爱的“城市客厅”。
“雄安的园林建设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千年工程’。”悦容公园这件作品虽已完成,但武芳芳的脚步仍未停歇——她正在将建设成果变为标准做法,把悦容公园的管理运营经验推广到各公园绿地建设中,全面提升园林建设质量标准。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站在安和塔上眺望远方的武芳芳,目光中充满坚定。
勇做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排头兵
4月23日上午,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云国在办公室里快速翻动着项目进度表——作为雄安首批市场化项目之一,中交未来科创城首批住宅将在6月底交付,一项项工作重点被他用红笔圈出。窗外的阳光洒在墙上的雄安新区规划图上,那里记录着他带领企业八年来走过的创新之路。
八年前,王云国初到雄安时,面对的是亟待落笔的“未来答卷”。他带领团队在20天内完成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为新区首批13家投资类企业中唯一的建筑类央企。
4月23日,在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王云国(左三)正在安排部署现阶段重点工作。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畅 摄
雄安新区坚持“先地下后地上”进行建设,王云国带领公司率先投入到“地下一座城”的建设中。
然而,建设难题随之而来。
雄安地下300多公里综合管廊如同城市“根系”,在如此庞大的工程面前,如果采用传统现浇工艺,不仅效率低,还会受制于天气状况。针对难题,王云国带领团队从港珠澳大桥单管节8万吨沉管隧道中汲取灵感,历经三年攻关,研发出单节重402吨的装配式综合管廊技术。与此同时,他们还采取自行走液压钢模板方式,实现曲线段精准浇筑;采用双向驾驶运廊车,破解运输难题;创新推出“廊上架廊”工艺,将安装效率提升约20%。这一系列创新,让地下“生命线”如积木般高效拼接,为地上城市的生长按下加速键。
为践行雄安“90/80”绿色交通目标,王云国带领团队创新提出“城市交换中心(CEC)”理念,将交通枢纽与商业运营深度融合。2020年,中交雄安投资有限公司在容东片区落地首个建设期交通运营项目,同时,创新推出需求响应型公交,30辆新能源车在400余个虚拟站点灵活调度,乘客通过“雄安行”APP可轻松下单乘车。
一系列重大项目,见证着王云国奋斗的历程。
在雄安站枢纽片区,他牵头设计的“一二三四级联动”城综开发新模式正在中交未来科创城开花结果;在建设容东片区截洪渠一期工程中,他带领团队顶着雨季压力,24小时轮班鏖战,提前5天完成近6公里的排涝生命线建设;在白洋淀一至六期生态清淤工程中,他带领团队累计疏浚600余万立方米……八年来,中交公司累计获评中国雄安集团信用评价A级21次,12个项目获评“雄安质量杯”“雄安新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示范工地”,获奖情况在新区各参建单位中名列前茅。
“投资雄安就是投资未来,建设雄安就是建设未来,为雄安服务就是为中国的未来服务。”八年来的日日夜夜,萦绕在王云国心头的始终是未来之城的建设。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他正持续以昂扬的奋斗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勇做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排头兵。
在砥砺奋进中“书写一段传奇”
4月22日下午4点,雄安容和金源小学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进入课后活动时间。操场上,学生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的在飞无人机,有的在舞龙,有的在练轮滑,有的在踢足球……欢声笑语回荡在操场上空。
“飞无人机不要着急,慢慢练,要掌握要领”“舞龙需要体力,你们要劳逸结合”……陈晓辉每到一处都放心不下地叮嘱一番。“知道了校长”“谢谢校长关心”……孩子们的热情回应,让陈晓辉脸上浮现了笑容。
带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陈晓辉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发展。图为陈晓辉与学生们一起开展活动。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光昱 摄
办好一所新建学校,不仅要付出心血,更要投入智慧。陈晓辉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仅用短短两年多时间,便将金源小学这座新建学校打造为雄安新区教育的“标杆”——两年多来,金源小学获评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校、雄安新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各级荣誉48项,被确定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基地校”和“京津冀教研共同体实践基地校”。
从教35年,掌舵名校22载,正高级职称,获评全国优秀小学校长、辽宁省首批专家型校长……在来雄安新区前,陈晓辉已经拥有无数令人艳羡的“光环”。然而,2022年8月,她却舍弃已有成绩,怀揣着教育梦想,只身一人来到雄安这片热土,开启了崭新的奋斗历程。
初到雄安,金源小学刚刚建成。而这片土地正在经历从乡村到城市的蜕变,回迁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一张白纸上,更能画出具有未来气质的育人图景。”陈晓辉带着自己对教育的深层研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投身到雄安教育“开疆拓土”的火热场景中:
建校之初,她便提出了建一所“与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相契合的现代化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了“文化立校、规划管理、特色发展”的办学策略,构建了以“金玉其质、探本溯源”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力量。在她带领下,金源小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潜能开发、办学品牌创建等方面高标准推进,实现了“开办即优质”的创校目标,形成了教育能量充沛的育人生态。
两年多来,在她的拼搏奋斗下,从“零”起步的金源小学一次次迎来高光时刻:“七色堇”童声合唱团演唱的歌曲《童梦未来》,成为雄安新区宣传儿童友好城市的一张名片;学校开展的经典阅读活动,代表雄安新区为全国第二届“典耀中华”大会提供观摩现场……曾经怯生生的回迁儿童,如今眼中有了明亮的光,心中有了满满的自信,脑海中充满创造力。
站在“我和雄安一起长大”的文化场景前,回忆着学生们刚入学时青涩的脸庞,看着他们如今活力四射的身影,陈晓辉的脸上浮现出温馨的笑容。
记者问她:“干校长这么累,你有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
她指着身后墙上一句与全校师生共勉的话,笑着说:“你看看这句话就明白了。”
那句话是:“我们何等幸运,可以亲手缔造一所学校;唯有砥砺奋进,点燃激情,书写一段传奇。”
雄安大地上为何能“群星闪耀”
武芳芳、王云国、陈晓辉、张吉烁……8年来,雄安新区已有6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为何在这片热土上,劳动者能“群星闪耀”?
日前,在容东康宁雄观书屋二楼,雄安新区职工正在阅读书籍。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畅 摄
这与雄安新区总工会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密切相关。
制度筑基,激活创新动力。据了解,雄安新区总工会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建设,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做好先优推树工作。通过持续组织开展“聚力‘六比一创’ 创造雄安质量”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和分行业技能竞赛,激发建设者创新活力,培育了一批高技能工匠。
“阵地”赋能,厚植成长土壤。容西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和容东雄观书屋,为建设者提供了精神港湾;智慧工会平台的建设,让“职工之家”APP实现服务零距离;雄安职工夜校的开办,为建设者“充电”……这些“阵地”的建成,为建设者成长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日前,在容东康宁雄观书屋二楼,雄安新区职工正在阅读书籍。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畅 摄
生态营造,培育时代群英。雄安新区总工会创新推出“雄小匠”IP、“雄咖”咖啡,让劳动文化可观可感;选树的19个模范职工之家、25个模范小家,构建起争创一流的风尚。在这样的生态下,建设者们“你追我赶”、拼搏奋进,人人争做楷模。
四月的暖风吹过雄安大地,建设者们拼搏奉献的故事仍在继续。雄安总工会以制度筑基、以生态育林,让匠心的种子在创新沃土中破土成林。在这样的蓬勃生态中,在一个个劳动楷模的引领下,未来的时光里,雄安这片热土上必将有更多“星光”闪耀天空,照亮这座城市前行的道路。(记者 康晓博 郝金钰 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