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時代中國的詩與遠方
原標題:雄安,當成為青年奮斗者的首選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8年的全國兩會,“雄安”二字自帶光芒、生機無限。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今年,中國將向全球推介雄安新區”。此后,有關雄安的兩會好聲音此起彼伏:“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把生態優先理念貫穿雄安新區建設全過程”“雄安新區不搞政策‘洼地’”……代表委員們熱議雄安、政府工作報告規劃雄安、人民群眾關切雄安——在美好未來的版圖上,雄安新區無疑是中國故事的核心焦點之一。
“家有梧桐樹,不愁鳳凰來。”奮斗青春、風華正茂,新時代的中國,最大的梧桐樹之一,便是這個叫做“雄安”的地方。
2017年4月1日,新華通訊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這幾天,網絡上熱傳一則微視頻,名字就叫《從深圳到雄安》。上世紀70年代的深圳,還叫做寶安縣,是廣東最落后的地區之一。1980年8月,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今天的深圳,出口總值連續25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后,離京考察的首站便選擇在深圳。
深圳,從一座小漁村拼成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雄安,從一張白紙上締造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國樣本。時代在變、規劃在變、夢想在變,不變的,是一路往前的拼勁、是一如既往的初心。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穩扎穩打,一茬兒接著一茬兒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
雄安愿景,是干出來的。誰來干?首當青年!
未來的雄安,不是靠“人力”,而是靠“人才”。幾個細節,窺斑見豹:一是據新華社消息,雄安新區遠期將承載200萬至250萬人口。考慮到遠期控制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該地區的人口密度將比深圳、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都低。低人口密度的國家級新區,必然是流動化、年輕化與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區;二是相關方面介紹,新區的建設將緊緊圍繞“人”這個核心謀篇布局,充分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發展社會事業,配套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提高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很顯然,這些定位皆匹配于“高素質的青年人才”。
雄安新區是中國的,亦是中國青年的。從雄安的定位來看: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核心還是探索并重構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命題。改革離不開青年,創新離不開青年,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更是離不開有志有為的中國青年。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正青春。
雄安需要青年,需要創新創業的奮斗青年;青年需要雄安,需要宏圖偉略的大美雄安。不過,這是一個屬于奮斗者的新時代,青年去雄安,非享福、非投機,而是逐鹿人生、筑夢青春,需要流血流汗,需要勠力拼搏,更需要一顆胸懷家國的熱血之心。
從謀劃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到提出選擇一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再到部署雄安新區建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宏闊的戰略格局、強烈的使命擔當,籌劃部署、把脈導向。
大好河山,坐標已定。猶記得當年,青年帶著一腔熱血奔赴延安,繪出時代最具豪情的擔當使命。而今,在新時代,期待掀起另一場青年熱潮,把雄安抱負、奮斗雄安嵌入歷史。
去雄安,去春天,去往青春中國的詩與遠方。青年奮斗者,幸福在路上!我們即刻出發。(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