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直面就業創業困難 培訓應對本領恐慌——當前雄安新區居民待業問題探析
圖為雄安新區于3月22日召開就業創業培訓座談會現場。毛鶴然 攝
導讀:雄安新區設立以來,新區實施了產業結構調整、治污、管控系列政策,一批企業關閉,建筑業、房地產行業停工,導致新區不少居民下崗未就業。如何通過有效技能培訓讓待業人員就業創業?如何破解面對未來國際都市、高端高新產業的本領恐慌?事關重大,迫在眉睫。3月22日,雄安新區召開就業創業培訓座談會,新區管委會各有關部門、培訓機構、企業負責人匯聚一堂,努力破解就業創業難題。
?現狀:新區產業結構調整 原來居民就業問題相對突出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2017年4月1日,黨中央決定設立雄安新區時,安新、容城、雄縣三縣的居民聽到這一喜訊后,興奮萬分。隨著時間推移,新區實施了管控、治污等政策,引發了系列連鎖反應,大批原來居民就業問題開始凸顯。
目前,雄安新區三縣勞動力總人口約57.8萬人。面臨待業的窘境,對待業人員進行有效培訓,學習專業技能,做好再就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作為基層百姓,再就業的意愿很強,但文化程度又不高,我希望通過參加餐飲行業的職業培訓,能重新上崗。”今年32歲的小劉在容城縣一家小型餐飲店當廚師,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餐飲業效益每況愈下,他也面臨下崗問題,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組織一些培訓,考取廚師等級資格證書,將來能到大型餐飲企業工作。
曾在新區安新縣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工作的職工小梁說,希望新區管委會能盡快出臺就業政策,大型企業能多提供一些崗位,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
探討:加強校企合作 培養高素質人才
不可否認,新區的原來居民有迫切的就業需求,他們希望可以通過培訓來提高技能,提高創業就業能力。但實際上,新區培訓學校與企業更需要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契合點,讓新區待業人員通過培訓實現再就業。
????“加強校企合作,要把企業的崗前培訓放到學校里面,企業需要把培訓標準拿出來,我們根據標準來培養企業想要的人才。”保定光明職業培訓學院的王海燕說。
然而,企業對培訓學校也提出一些建議,“針對不同工種,不同學歷要求,培訓也應該更具有針對性,企業可在培訓學校招錄一批門檻較低的工種,譬如保潔、保安等等,這也能解決新區原來居民的就業問題。”中建三局雄安新區指揮部黨工委副書記劉曉霖認為。
“校企需建立一個長效合作機制,因為一個工人只有短期培訓是達不到標準的,他們沒有特殊技能,薪資無法達到心理預期,即使再就業,也還是會離職。”中鐵十八局副指揮長蔣世杰認為。
中國電建雄安新區工作組副組長劉富凱表示,培訓機構也應加強學員的總體素質的培養,雄安新區本地居民要快速適應駐地企業的發展要求。“我們企業前期用了一些當地人,他對我們企業的快節奏不太適應,比如說需要加班到深夜,他們可能無法達到工作需求。”劉富凱說。
政府發聲:建立互動機制 促進新區就業創業
雄安新區,一個未來的現代化城市,給新區提供了前景無限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個人就業還是創業,都有光明的前景。但新區原來居民是否能夠跟上時代步伐,能否做到和新區同步成長?這取決于自己的努力,也取決于雄安新區的政策。
做好新區原來居民就業工作是關乎雄安新區穩定發展的大事。
河北雄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寶玲認為:首先,新區三縣要深入調查研究,優化就業環境,分析就業需求,查找存在問題。其次,堅持政府搭臺,企業運作,處理好用工單位、勞務分包企業和培訓機構之間的關系。然后,要多措并舉,廣開就業渠道,多培養創業者和企業家以帶動就業,不斷提高就業質量。最后,要建立政府、企業及培訓機構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做到互通有融、揚長補短、共同促進新區的創業就業工作。(崔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