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為居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石家莊市加快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2022年1月4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在已經啟動的9個試點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將統籌分析地塊所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各類設施的現狀布局與規劃規模,在項目內共預留出公共設施用地約62公頃,使周邊區域的居民能夠共享便利的公共服務,為推動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邁上新臺階作出貢獻。
在剛剛閉幕不久的2021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節上,“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上海倡議的號角響徹全國。作為此次倡議的締結方之一,石家莊市與上海、天津、成都等52個城市共同發布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上海倡議》。倡議提出,著力通過“三個轉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轉型、以多元協作的社區治理轉型、以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推動社會全面進步。52個城市共同的行動愿景為:以全體市民的獲得感為最高衡量標準,實現“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
“社區是城市生活的基礎單元,社區生活是否便利,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品質。‘15分鐘生活圈’縮短的不僅是生活距離,還丈量著執政為民的腳步,承載了市民的便利需要,也讓幸福宜居成為了鮮明的民生底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詳規科科長鞏少鵬介紹說,15分鐘生活圈是以15分鐘步行范圍為空間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項功能和設施,滿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與生活等各類需求的基本單元,在居民步行可達范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區生活平臺。
根據各項設施的服務人口和服務半徑情況,既要保證設施在合理的步行服務范圍內,又要保證配套設施與居住人口規模對應。考慮居民的設施使用頻率和步行到達的需求程度,以家為核心將設施按照“15分鐘-10分鐘-5分鐘”三個圈層進行布局,營造兼具環境友好、設施充沛、活力多元等特征的社區生活圈。
據了解,2018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開展了相關工作,形成《石家莊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綜合考慮居住人口規模、設施服務半徑、管理單元三個方面的因素,在中心城區劃定74個15分鐘生活圈,明確了生活圈內各類公共設施的配置標準,圈層內設置的公共服務設施基本保障有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養老福利、商業服務、交通場站等。按照15分鐘生活圈理念,結合項目及具體地塊,根據相應人口規模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并指導相關規劃工作。
“眼下,石家莊市42個城市更新項目集中開工建設,標志著石家莊市的城市更新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對于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質、補齊民生短板具有重要意義。”鞏少鵬說,在已經啟動的9個城中村改造項目規劃中,將統籌分析地塊所在15分鐘生活圈內各類設施的現狀布局與規劃規模,在項目內共預留出公共設施用地約62公頃,在滿足項目自身需求的基礎上,使周邊區域的居民也能夠共享便利的公共服務。同時,結合東北工業區部分地塊的規劃,通過廠區更新和功能植入,完善初中、小學、文化活動中心、綜合體育館、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打造一批有活力、有溫度的市民活力中心。
下一步,石家莊市將開展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結合城市危舊房整治、城中村改造、舊廠區更新等項目,按照“缺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不斷完善城市載體功能。在新收儲地塊內,按照15分鐘生活圈公共設施的配置要求進行布局,同時加強對公共設施的方案審查,做到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使社區公共設施成為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點綴城市環境的亮麗風景線。(記者宋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