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連山通海”,與西方文明主導下的城市發展思路有何不同?
——專訪河北大學雄安新區研究院副院長宋少俊
城市,承載著人類對自我的認知、對文明的渴望、對未來的向往,是落實全球治理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載體。“未來之城”雄安,擁有華北平原為數不多的生態濕地——白洋淀。
白洋淀之于雄安,猶如西湖之于杭州。近年來,白洋淀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并將重塑“連山通海”的區域生態縱貫線,打通生物洄游通道。這其中體現出何種治理思路和理念?與西方文明思維方式主導下的城市發展思路和軌跡有何不同?河北大學雄安新區研究院副院長宋少俊近日就此接受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古老的“華北明珠”白洋淀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為什么相對干旱的華北平原會有這樣一片水域?
宋少俊:白洋淀是地殼變動的產物,新生代以來,伴隨著河北平原的形成,在平原北部古湖盆地形成了古白洋淀。距今6000年前后,河北平原東部發生海浸,海面上升,與此同時,氣候潮濕多雨,使古白洋淀水域擴張到最大范圍。彼時,已有人類在白洋淀周圍定居。這可以從安新梁莊遺址、留村遺址、任丘啞叭莊遺址等大量出土遺跡、遺物得到證明。
航拍安新縣白洋淀碼頭。韓冰 攝
隨著自然變遷,古白洋淀經歷了由全盛到水域收縮的過程。自商周時期受到古黃河沖積影響,古白洋淀逐漸肢解成分散的淀泊,也就是現代白洋淀的雛形。
白洋淀的形成除大自然的造化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人類活動的不斷影響。東漢末年,曹操為了統一北方,出于軍需運輸的需要,開鑿了白溝水渠、平虜渠等水利工程,這是海河水系的雛形,也構成了現代白洋淀上下游水域的框架。從北宋時期的屯田防線,到元代因太行山大肆伐木造成的水土流失、淤泥沉積,使白洋淀很多中小淀泊淤為平地、水患不斷。清朝歷代皇帝為治理白洋淀,“發幣萬金”“疏浚深廣、多開引河”,使白洋淀基本達到“泄而不竭,蓄而不盈”的狀態,形成了目前白洋淀的基本形態。
記者:華北是亞洲溫帶對氣候變化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區之一,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濕地系統,預先感知到全球變暖的白洋淀,受影響幾何?
宋少俊:白洋淀由143個大小淀泊和3700多條溝壕構成,上有唐河、瀑河、漕河、潴龍河等9條河流,有“九河末梢”之稱。一直以來,白洋淀對于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系統平衡、調節氣候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被稱為“華北之腎”。
白洋淀秋景。韓冰 攝
白洋淀也是華北平原氣候變化的感知者和預警者。20世紀80年代以前,白洋淀鮮有干淀記錄。之后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白洋淀流域降水量持續偏少,入淀水量嚴重不足,干旱頻發,河道斷流,同時魚類洄游的通道被水利工程切斷,致使近海及北大港魚類不能上溯入淀,淀中魚類種類和數量減少,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1983年至1988年,白洋淀水位連續5年低于干淀水位6.5米。2003年秋季和2005年兩度干淀。2006年11月1日,白洋淀十方院水文站水位再次降到6.5米以下,白洋淀又一次進入干淀期,陷入“無水可補”的尷尬境地。
白洋淀景色。如今的白洋淀水草豐茂,碧波蕩漾。韓冰 攝
2006年年底,“引黃濟淀”工程首次啟動,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輸水。白洋淀現階段規劃年生態補水量約4億立方米,補水來源主要為引黃河水、引長江水、引水庫水和引再生水。
記者:為什么說白洋淀之于雄安,猶如西湖之于杭州?近年來,白洋淀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取得了哪些進展?這將對雄安新區生態修復起到什么作用?
宋少俊:歷史上的杭州,城市發展始終圍繞西湖進行,杭州城和西湖相輔相依,城湖關系的密切程度非中國其他城市所及。當代杭州城的發展,也大體承襲著古人的思路,城湖共生共榮,將歷史、景觀與現代和諧地融于一體,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典范,也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航拍白洋淀。韓冰 攝
白洋淀作為雄安新區最大的生態水體,是雄安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基。白洋淀之于雄安,猶如西湖之于杭州,城淀共生共榮,密不可分。
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淀,發揮白洋淀的生態功能、防洪功能,保障雄安新區生態安全,夯實生態基礎,有關方面充分測算了白洋淀的生態環境容載量,制定了科學的建設目標,明確工作路徑,全面開展白洋淀生態修復工作。在推進過程中,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治理,推動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內外綜合治理,統籌實施了工業、城鎮、農業農村、淀區內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河道整治、生態補水等九大類66項治理工程。
白洋淀的野生鳥類。韓冰 攝
經過不懈努力,白洋淀水質從2017年的劣Ⅴ類大幅提升至Ⅲ類標準,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淀區水位穩定保持在7.2米左右,“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
荷塘葦海重現生機,白洋淀再現“鳥類天堂”勝景。目前,白洋淀野生鳥類種群數量達到252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46種。白洋淀魚類已恢復至4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19種。白洋淀對整個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得到極大恢復,生態涵養能力有了極大提升,也為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支撐。
白洋淀挖藕人。韓冰 攝
記者:據介紹,未來白洋淀將重塑“連山通海”的區域生態縱貫線,打通生物洄游通道,就人類城市發展而言,這體現了怎樣的治理思路和理念?這與20世紀以來,以西歐和北美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思維方式主導下的城市發展思路和軌跡有何不同?
宋少俊:“連山通海”是為恢復整個白洋淀生態系統的活力,提升它的自凈能力,使其不是一潭死水。“連山通海”后,白洋淀上游將打通太行山脈,其來水大部分源自太行山脈,下游從海河通到渤海,形成一個完整平順、活力充分的生態系統。
恢復白洋淀的生態活力,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包容力,這種發展是尊重生態、尊重自然規律的,是真正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這充分體現出堅持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城市建設理念,是與傳統的西方城市建設理念最大的不同。
白洋淀中的“水上巴士”。韓冰 攝
20世紀以來,城市作為工業化發展的產物,承襲著西方文明思維方式主導下的工業文明建設理念,即優先考慮經濟效益,考慮現實價值,甚至在某一階段,可以以犧牲環境、犧牲自然為代價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霧都”倫敦、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日本水俁病、痛痛病等“四大公害病”事件等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可以說,傳統的城市建設歷程,幾乎無一不是經歷了經濟發展造成生態破壞后,才開始艱難的生態修復治理。
現在,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我們用東方人的智慧和思想去看待城市建設,去看待人類社會發展,優先考慮的是如何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雄安新區建設為人們探索新的城市建設模式提供了實踐場景。不同于傳統城市建設對生態的先使用、再修復、再保護,在雄安新區啟動城市建設前,優先對白洋淀進行治理保護,可謂先保護修復、再使用。這建立在對生態系統的科學測算、對城市發展的細致規劃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準確把握基礎之上,為雄安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白洋淀中的游船。韓冰 攝
雄安新區建設已經跨越了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傳統城市建設模式,進入到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現代城市建設模式。相較于價值至上的西方思維,這體現出東方文明的大智慧,不計較一時一事的得與失,考慮的是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價值從“人與經濟”的小格局,被放到“人與自然”之間更宏大的視野去考量,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社會成本被充分考慮,這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提出了有別于西方現代城市評價的新的理念和標準,也為世界城市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記者牛琳 崔濤)
受訪者簡介:
宋少俊:河北大學雄安新區研究院副院長、河北大學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河北省大運河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編制以及文化事業發展。編著有《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圖譜》《新時期河北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等,發表《協同學視角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研究》《雄安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策略研究》等研究成果,曾參與《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保護規劃》等多個省市級規劃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