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扎實推進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農村特殊困難群體可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
5月2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推進農村特殊困難群體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新聞發布會。我省將從織密織牢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兜底安全網,建立完善防返貧、防致貧長效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強化措施、加強銜接,扎實推進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據了解,截至2018年12月,全省農村享受低保人員有122.16萬人,其中屬于扶貧信息系統建檔立卡人員達到87.66萬人。
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方法。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難老人、未成年人等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特殊困難群體,參照單人戶納入農村低保。對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等農村特殊困難群體,即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外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難老人、未成年人等農村特殊困難群體,符合條件的也可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脫貧攻堅期內,納入農村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后,原則上可給予不低于1年的漸退期,確保不影響其穩定脫貧后再退出低保范圍。
細化支出型困難群眾救助政策。在核算困難家庭收入時,扣減家庭成員因殘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剛性支出和必要的就業成本,扣減后其符合農村低保標準的納入救助范圍。扣減剛性支出原則上以申請前12個月的家庭收入為參考指標。
優化社會救助審核審批工作。每年3-5月,在全省集中開展低保、特困精準核查精準認定工作。徹底清理自行設立的、不符合政策規定的限制性條款。對可以通過省居民家庭經濟核對系統核查的部門信息,減少相應證明材料。
加大特困人員供養和臨時救助力度。開展特困人員自理能力評估工作,按照全失能、半失能、全自理三檔制定照料護理標準。鼓勵有條件的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在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為農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低償或無償的集中托養服務。進一步完善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提高鄉鎮審批額度。加大臨時救助力度,特別是對符合條件的返貧人員及時納入臨時救助范圍。
建立完善重點邊緣人群返貧致貧防范機制。對于暫時不能納入農村低保的扶貧建檔立卡人員,以及家庭收入在當地低保保障標準1.5倍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等重點邊緣人群,分類納入社會救助信息管理系統實施重點監測,定期進行全量核查,對符合條件的指導縣(區)及時納入保障范圍。(見習記者王璐丹 記者尹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