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首版動物致傷診療規范發布
14類常見動物致傷有了國家級診療規范
8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我國首版《常見動物致傷診療規范(2021年版)》,對犬咬傷、貓抓咬傷、嚙齒動物致傷、蛇咬傷、猴咬傷、馬咬傷、豬咬傷、禽類啄傷、胡蜂蜇傷、海蜇蜇傷、螞蟻蜇傷、蜱咬傷、蜘蛛咬傷、石頭魚刺傷14種動物致傷和狂犬病診療進行了規范。
該規范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創傷救治中心王傳林任專家組組長,攜手國內動物致傷相關領域的73位專家,歷時近1年,經過意見征集和多番討論、修改完善后制定,王傳林指出,如何實現動物致傷的規范診療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動物致傷往往發生在基層,但基層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沒有統一的診療規范,我們急需在權威標準指導下,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補齊短板,盡早實現動物致傷診療的規范化、同質化目標。此次《規范》的出臺,反映了國家衛健委對于動物致傷領域的重視,為各級醫療機構動物致傷的診治提供了權威依據,解決了臨床醫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
人與動物的接觸日益頻繁,動物致傷的風險也相應升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犬、貓、猴、蛇、胡蜂、海蜇等很多動物都有可能對人造成傷害,甚至造成死亡。動物致傷除造成組織損傷外,還可能引起細菌、病毒感染、中毒、過敏性休克等其他嚴重后果。例如最常見的貓、狗咬傷,如果治療不規范,就可能會引起狂犬病、破傷風,而夏季多見的毒蛇咬傷、胡蜂蜇傷、螞蟻蜇傷則會造成中毒、嚴重過敏反應。
動物致傷屬于常見的危害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例如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缺乏特異性治療,病死率幾乎100%,我國屬于狂犬病高流行區,狂犬病報告死亡人數位居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前列。由于所涉及的動物種類較多,傷情復雜多變,以往對其重視不足,目前臨床工作中存在較多不規范的地方,包括動物致傷后的破傷風預防等方面還存在誤區,誤診、漏診等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我國動物致傷防治急需規范化、同質化,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記者 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