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各方之智、聚各方之力建未來之城。在雄安新區建設的舞臺上,躍動著一批批年輕的身影。他們在新區建設的各個領域揮灑汗水、貢獻智慧,將青春之花綻放在新區這塊高質量發展的熱土上。
用無悔青春換得容東群眾“就上業”的歡喜
4月29日16時,容東管委會公共服務處副組長仝家樂來到容東就業服務中心,查看入住群眾求職和就業安置情況。
自4月1日以來,一個月登記求職信息110條。“二三十歲的有,多數為四五十歲,沒學歷、少技術,基本選擇環衛、保安、維修等領域,不過我們研究了一些辦法,正在拓展就業渠道。”仝家樂邊翻看登記冊,邊對記者說。
為促進工作落地見效,做好回遷前的崗位挖掘和儲備等就業準備工作,仝家樂和同事一道,多次組織各家物業公司和片區內企業進行座談,并深入企業了解需求,建立聯系機制。
“我2019年9月通過河北省四級聯考來到雄安,先后在容城縣行政審批局和容城縣晾馬臺鎮政府工作,現在在容東管委會負責公共服務方面的工作。”家在石家莊的仝家樂說,27歲來到雄安,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同齡人,每人身上都有一股子自信自強、不等不靠的勁兒。
“那時候片區內環境條件還不像現在這么好,導航不好用,部分路段還是施工道路,開車不方便我就騎電動車去對接。一趟下來,身上是土,車上是泥,有時候不小心還會把腳給傷了,大家多少都掛過彩。”仝家樂說,但是只要能對接到崗位,就能高興半天。他臉上呈現出年輕人少有的淡定。
從去年11月開始回遷到現在,容東管委會“1+N”工作體系逐步為群眾所知曉,找工作開始借助就業服務中心和社區的力量。截至4月,通過“1+N”體系共計挖掘崗位6000余個,幫助552人實現就業。
2020年,仝家樂的愛人通過努力,也成功投身雄安建設中,成為一名稅務干部。“記得剛來時,雄安沒有現在繁榮。短短三年,我親眼見證了新區車水馬龍的形成,親歷了新城拔地而起,感受到了居民回遷后的滿心歡喜。”仝家樂說。
嚴把監測關,為了藍天和那一淀“清澈明亮”
停泊在安新縣白洋淀旅游碼頭的一艘寫有“一號監測船”字樣的大型船只,在一眾整齊排列的船只中格外顯眼。
4月29日上午,33歲的雄安新區自動監測站負責人張京登上正在檢修的監測船,詢問檢修進度。
“修好后打算請示出船,入淀巡查。”張京用手拍了拍船體,臉露興奮,這船就好像他的“老伙計”。在監測船的閘板上,還有兩臺小型無人船,監測船到達指定水域后,放下無人船,可以在半徑10公里范圍內自行巡查,鉆到大型船無法到達的蘆葦隔開的壕溝內,巡查是否有“排污暗管”。
張京負責的工作包括雄安新區自動監測站環境空氣監測、水質運維質量管理、走航監測等。為保證新區環境空氣、水質自動監測站穩定運行,保證監測數據真實性、準確性及連續性,張京和同事按照相關要求、運行規范,開展自動監測站運維質量管理工作。
“這項工作要細心細致細微,不能有絲毫懈怠。”張京用“三細”描述其工作的性質,要落實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相關質控規定,按期開展相關檢查核查工作。
3月份,張京和同事開展了第一季度檢查,對新區鄉鎮空氣自動監測站、水質自動監測站進行了一次全覆蓋檢查。
每月檢查各項運維服務是否達標是個精細活兒,比如突發情況是否及時報備、異常情況是否及時查看、緊急情況響應時間是否符合要求等,每月歸檔各單位遞交的運維記錄表、運維異常報告。
在白洋淀湖心區王家寨周邊水域,無人機載荷高光譜成像設備升空開展監測任務,快速反饋水質狀態,監測船載荷水質監測設備前往淀區固定站、浮船站水域,采取常態巡檢與應急巡查相結合的監測模式,得到精準的水質監測數據。
在張京辦公室張掛著雄安新區大氣、水質監測網絡部署圖,59個大氣監測、22個水質監測點位,每個月都要巡查一遍。
“有時監測到異常狀況,大半夜也要趕過去,確保數據真實有效。”張京說,經過艱辛治理的白洋淀,水質已經實現全域Ⅲ類,實屬不易。“為了保持白洋淀的清新明亮,我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用青春書寫的就是明天的歷史!”
心里有火,眼里才會有光
31歲的張雨,兩年前沒有想過會來到雄安工作。
張雨是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學位,就職于北京城建集團工程總承包部。現在負責雄安啟動區體育中心項目科技研發工作,同時負責雄安城市計算(超算云)中心項目商務管理工作。
“今年是在雄安工作的第二年,能親歷這座未來之城不斷翻開新篇,我感到榮幸之至。”打拼才能變得更加優秀,兩年間,張雨先后參與了容西片區E標段、容東片區B1組團安置房建設、容東片區B1組團回遷安置維保、雄安超算云項目經營管理、雄安啟動區體育中心項目科技研發等工作。
在參與容東B1安置房建設過程中,面臨工期緊迫、回遷數量大等多重壓力,張雨作為項目工程部人員,精心組織和調配安排所負責園區的居民回遷安置工作,勇破難關,敢打勝仗,克服疫情期間建設材料物資供應困難、建設人員需求量大、疫情防控艱巨等難題,為確保新區首批回遷安置群眾住得安心順心而貢獻力量。“建設過程中,我同時主持負責科技立項創新工作,完成了住建部、新區等多項課題申報,并持續進行成果研發與推廣。我時刻謹記,奮斗是青春的底色,是青年人的本色,要用奮斗書寫華彩青春。”
心里有火,眼里才會有光,張雨談到在新區的工作,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
從博士畢業到參加工作,再到參與雄安新區的建設,兩年的建設生活,讓張雨深刻感受到了建設者的辛勤付出和責任擔當。他說,為了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工程建設任務,他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激情奉獻。“兩年的時光褪去了校園的青澀,確立了把理想信念和打拼奉獻放在第一位,選擇到艱苦基層建設一線,這是我們‘90后’這一代青年的擔當與勇氣。”
“有幸生在這個時代,有幸投身千年大計的建設發展,在雄安這片熱土上,服務與創新是我們日常工作的內核。希望通過努力,為新區建設添磚加瓦,用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揮灑豪情,貢獻才智,那才是無悔的青春!”張雨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記者 張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