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蝶變”是京津冀共贏新風口
5月18日,2018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在廊坊市京津冀大數據創新應用中心開幕。在盛大的開幕式上,多家行業領軍人物發表主旨演講,數字經濟成為最熱門的話題,其中還不乏一眾高科技企業向河北拋出橄欖枝,尋求與其在相關領域的合作。
“未來經濟將朝哪兒去?是萬物智能化。”論壇上,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的一席話,引起廣泛共鳴。的確,幾年前,不少人對數字經濟的理解還停留于網上購物;今天,隨著制造業數字化升級到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數字蝶變”,數字經濟已然成為中國轉型升級的新藍海,也為人們生活帶來無限可能:一副輕巧的AR智能眼鏡,可以滿足人們自助旅游、個性化導購等需求;一套“智醫助理”系統,可以進行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一臺智慧路燈伴侶,可以將普通路燈升級為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本次大會上這些顛覆想象的“黑科技”,再一次讓我們看到數字經濟蘊藏的巨大機會。 發掘數字經濟新藍海,贏得發展主動權,京津冀地區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方面,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高科技企業集中、創新資源豐富,對整個區域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夯實的網絡與信息服務基礎設施,也為三地發力數字經濟鋪平道路。就拿河北來說,截至今年3月,其光纖線路長度已達179.7萬公里,居全國第8位;50M以上的固定寬帶用戶占比達到90.5%,居全國第2位。這些既有優勢,使得大數據、物聯網的新技術應用有了廣闊空間與龐大市場。可以說,抓住機遇,加快駛入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京津冀地區大有可為。
數字時代,數據無疑是重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要素。如何最大限度激發出數據紅利,直接關乎數字經濟的發展成效與未來潛力。有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各城市以硬件為核心的信息基礎設施差距已逐步縮小,以數據為基礎的落差開始形成。對于京津冀而言,要想在數據競爭中脫穎而出,抓住新一輪風口,顯然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護航。時下,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順利推進,三地已經簽署了諸多細項合作協議。這種合作不應該停留于硬件更新的初級階段,構建統一、共享的區域城市服務平臺,帶動更多行業與企業開放數據、利用數據、共享數據,才能真正釋放數字經濟的新動能。
技術進步勢不可擋,發展契機不容錯失。京津冀唯有拿出更加進取的姿態,方能更好地擁抱這片藍海。(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