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淀區面源污染治理、謀劃開展水污染預警指紋溯源研究、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和水源地保護……從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雄安新區將嚴格實施白洋淀水生態環境保護13項管控措施。
推進淀區面源污染治理。轉變農田施肥方式,推廣新肥料新技術和有機肥資源利用。科學使用農藥,推廣綠色防控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沿河沿淀1000米范圍內禁止使用化肥農藥。
徹底清理白洋淀淀區水產養殖設施,實現淀內及淀邊、入淀口及河流上游5公里范圍內全面禁養。
全面清理已有畜禽養殖設施,白洋淀淀區及淀邊、入淀河流沿岸1公里范圍內全面實行禁養。
加強新區內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和醫療廢物管理,建立危險廢物動態數據庫,妥善處置積存的鋁灰鋼渣、冶煉渣,嚴格管理新產生的廢塑料、廢電纜、制鞋和箱包下腳料,做到定點存放,定期清運。
加強旅游餐飲污染管理。完善景區旅游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加強旅游污染防治能力建設。2019年起,船舶、碼頭污水、垃圾實現全收集全處理,杜絕直排入淀。啟動白洋淀景區內旅游廁所改造工程,60%以上的旅游廁所達到A級以上標準,廁所污水得到有效處理,不得直排入淀;建立垃圾回收系統,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和集中處理。
嚴格管控汽柴油動力船舶。根據淀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建立淀區船舶管理方案,嚴格核定和控制船舶數量,嚴禁新增汽油、柴油動力裝置船舶入淀。加快實施淀區汽柴油動力船舶油改氣、油改電或改其他清潔能源。
謀劃開展水污染預警指紋溯源研究。在地表水重點監控斷面進行水質污染物監測和水污染預警溯源,通過水質指紋預警與溯源技術對水體水質異常進行快速預警以及污染類型的快速診斷,提升環境質量監控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實施精準治污。
統籌科學補水和放水。做好補水和放水動態平衡,將適當補水和適當放水相結合,保持水體流動性,讓白洋淀水系“活”起來,充分發揮水體自凈作用。
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科學布設監測斷面(點位),優化完善入淀河流斷面在線監控和固定點位實時監控設施。全面監控入境、入河和入淀污染物,及時準確掌握入淀河流和淀區水質動態,提升監測、預警和預報能力。
加強水環境綜合執法。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專項執法工作,重點對淀區內和白洋淀周邊涉水企業進行執法檢查,建立涉水企業一企一冊的環保管理制度,及時記錄污水排放相關信息,建立水環境管理臺賬,定期調度記錄涉水企業處理設施等水污染相關信息,徹底查清污染源。
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進一步排查新區范圍內的“散亂污”企業,對前期整治結果進行“回頭看”,采取取締為主、改造整治、依法搬遷為輔等措施,嚴防反彈,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
加強水源地保護。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并按要求設立保護區邊界標志,全面排查、清理、整治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各種污染源和各類非法建設項目,整治保護區內環境違法問題,完善日常管理,有效防控水源地環境風險。
加大自然保護區監管力度。嚴格落實生態紅線保護要求,結合2018年“綠盾行動”,對白洋淀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建設項目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對沒有按要求整改到位的限期整改,做好白洋淀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工作。(記者張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