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7月17日電 近日,“七月我來到白洋淀”詩歌采風團走進雄安。平地拔起的雄安站、郁郁蔥蔥的千年秀林、塔吊林立的容東容西建設工地、歷史悠遠的宋遼邊關地道、紅色印記深厚的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給詩歌采風團留下深刻印象。
傳承雄安紅色基因,體味荷花淀淀泊風光。采風隊員還探訪了徐光耀文學館、孫犁紀念館等。
采風團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活動現場。中國雄安官網發
“一九四三年哪,環境大改變……”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安新縣文化學者王迦梁慷慨激昂地唱起這首廣為傳唱的河北小調《雁翎隊之歌》。同行的詩友們情不自禁哼唱起來。紀念館內,大家詳細品讀了孫犁、穆青、徐光耀等白洋淀革命文學作品。
采風團活動現場。中國雄安官網發
在嘎子村,徐光耀先生筆下那個“在房頂堵煙囪,用木頭槍抓漢奸”的小兵張嘎似乎依舊隨處可見。當地詩友們說,張嘎子沒有原型,因為那會兒人人都可以是對敵斗爭的勇敢嘎子。
從感性悲壯的《平原烈火》,到理性深沉的《昨夜西風凋碧樹》,詩歌采風團在徐光耀文學館追尋先生的足跡,感悟其身經百戰、碧樹根深而為蒼生鑄魂的畢生追求。北京詩評家、詩人宗德宏就此感慨:真正好的作品從來發自肺腑,無需言語夸贊,字里行間盡顯深意。
荷花大觀園里,曲徑通幽,芰荷映蔚。詩人們感懷孫犁“荷花淀派”的影響深遠。雄安《容和文學》主編默犁當即賦詩一首《找到孫犁》,“從月亮升起來的那一晚,他凝成了荷花淀的一尊雕像……”
在隨后舉辦的詩歌采風座談會上,詩人們暢談起詩歌革命傳統,以及詩歌與時代的緊密聯系,認為真正反映時代生活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前輩詩人作家已經為我們做出榜樣,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反映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座談會上,詩人們認為,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也是文學的土壤,火熱的建設生活一定會催生出無愧于時代的大作品。雄安詩歌朗誦愛好者張妍等人先后誦讀了一組反映雄安新區建設風貌和風土民情的詩作,如“雄安詩人”林雙川的《對岸》《考場外的母親》等。雄安快板藝術家聲情并茂地演繹各派快板文化歌唱雄安。
宗德宏就此次重回故土,感嘆雄安變化巨大。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周清印亦贊雄安之美,嘆自己“誤卻群英荷淀約,廿年遺悔到今朝”“兩鬢飛霜心未老,荷花淀里看多嬌”,并稱應加強北京、雄安兩地文化交流,共譜新時代華彩篇章。
采風團成員紛紛表示,今后應當多關注雄安,與雄安共生長,以詩歌記錄時代、記錄雄安。林雙川即興創作的《七月,我為你而來》——“我們用一顆詩心,感受水鄉的藍綠交織;用一篇詩行,記錄這七月的雄安熱火朝天、塔吊林立……我們的詩,將隨風飄逸;我們的心,已經留在這里……”表達了采風詩人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