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8月16日電 今年以來,河北省人民檢察院雄安新區分院(以下簡稱“雄安分院”)立足檢察監督主責主業,積極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為契機,堅持服務大局,集中推出一批便民利民舉措,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服務保障雄安新區高質量建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貢獻檢察智慧和檢察力量。
訪民生,識民意,“診”群眾之急
心系民生促發展,一枝一葉總關情。傾聽群眾心聲,回應群眾關切是檢察機關堅持群眾觀點、走好群眾路線的必經之路。雄安分院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分析研判當前新區環境下信訪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確定每周三為檢察長信訪接待日,落實業務部門輪流在12309大廳值班接訪制度,開設律師綠色通道,方便律師辦理立案、閱卷、參與庭審等工作,不斷強化控告申訴檢察職能,貫徹落實“群眾來信件件有回復”制度。今年上半年以來,新區兩級院總計處理信訪事項104件,其中王某某就與雄縣運輸隊資產清算問題,2年間四處信訪,雄縣人民檢察院積極履行檢察監督職能,通過制發檢察建議,從受理信訪到得以立案僅用20天時間,妥善解決了當事人“心中所急”,積極踐行檢察機關司法為民的服務宗旨。辦理國家司法救助案件6件6人,發放救助金20余萬元,為因案致貧的困難當事人送去了黨和檢察機關的溫情關懷,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化解信訪矛盾,爭促社會和諧。推進檢力下沉,堅持陽光司法,通過召開檢察開放日暨隊伍教育懇談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聽證員及企業家代表開展座談交流,廣開言路,從諫如流,全方位提升新區檢察機關為民服務意識,完善為民服務舉措。同時,就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守好征遷群眾“錢袋子”、檢察聽證等工作深入建筑工地、企業、鄉村、學校等開展普法宣傳,廣泛傾聽社會公眾對新區檢察機關的意見建議,強化群眾尊法守法護法意識,切實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
察民情,議民事,解群眾之難
當前,雄安新區已進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工建設的重要階段,農民工群體作為新區建設的生力軍,其合法權益能否受到保護,直接關系新區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為切實解決農民工討薪難問題,真正讓農民工不再憂“薪”,雄安分院成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專案組,全面梳理2019年以來受理的涉農民工工資支付相關刑事案件5件5人,審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4件4人,提起公訴3件3人,其中安新縣人民檢察院就王某某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依法提起公訴,追回涉94名、總計269萬余元的工人工資,以檢察實績彰顯了公平正義,傳遞了司法溫情。積極作好法治參謀者,向新區報送“關于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刑事辦案情況及相關工作建議的報告”,不斷延伸監督觸角,彰顯檢察張力。同時,會同新區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D2組團建筑工地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集中宣傳活動,認真解答農民工現場提出的法律問題。積極開展“法護雄安·送法入工地”專項活動,向建筑工人發放典型案例普法口袋書,普及農民工維護自身權利的途徑和方法,進一步強化農民工維權意識,切實解決群眾心中難題,消除其投身建設雄安新區的后顧之憂。
聚民意,順民心,應群眾之盼
堅持以“世界眼光 國際標準 中國特色 高點定位”規劃建設的雄安新區,承載著新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長遠期盼。雄安新區檢察機關始終堅持在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發展一線彰顯檢察人的使命擔當,緊緊圍繞建設雄安新區的發展要求和群眾期待,深化新時代能動司法檢察工作,超前規劃,強基固本。積極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設立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室,加強同公安、法院、生態環境局等司法部門行政部門內部協同,強化與毗鄰的保定、滄州兩市檢察院溝通協作,統一司法理念、辦案標準,著力破解制約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為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撐起一片“法治藍天”。今年年初,安新縣人民檢察院就淀區內非法狩獵“三有”保護動物骨頂雞一案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支持了檢察機關全部訴訟請求,并判決非法狩獵者支付生態損害賠償金14000余元,該案取得了良好的法治效果與社會效果。圍繞雄安新區征遷安置、重大項目建設、對接產業轉移等重點工作,成立重點片區檢察辦公室,積極主動融入社會治理,探索檢察權運行新模式,助力搬遷群眾從“村民”到“市民”的有效轉變,為重點片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發展打造一片“法治凈土”。此外,為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落戶雄安企業,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著力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統籌推進雄安新區涉外檢察業務,雄安分院成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和涉外檢察辦公室,努力為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更實更優的法治產品、檢察產品,不斷滿足新區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高質量法治需求和法治期盼。(張德新 金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