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堅守的價值取向,也指出了文藝繁榮發(fā)展的源泉所在。
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這是文藝工作者能夠有所成就的“不二法門”。作家賈大山非常注重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有著鞭辟入里的見解。他通過一篇篇作品,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鼓舞著人們對生活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時,“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就是賈大山”。他在《憶大山》一文中動情地寫道:“在與大山作為知己相處的同時,我還更多地把他這里作為及時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時至今日,賈大山的作品仍然受到歡迎,根本原因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深深扎根在現實土壤里,為人民而寫,為時代而歌。
人民是文藝之母,人民中有著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沛源泉。離開了人民的滋養(yǎng),文藝創(chuàng)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實當中,為什么有些文藝作品看起來花團錦簇、光鮮亮麗,但讀者觀眾卻不買賬、不認可?就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沒有腳踏泥土,不能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更不能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這樣閉門造車、囿于自我的文藝創(chuàng)作就好像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注定是沒有價值的顧影自憐、孤芳自賞。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家柳青曾說:“杰出的作家和詩人是一定歷史時期先進時代精神的反映者,是最大多數群眾革命感情的表現者。”他扎根皇甫村蹲點14年,《創(chuàng)業(yè)史》的很多素材就是從那里得來的。上世紀80年代,作家路遙為了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專程到煤礦體驗生活,多次跟工人一起下礦井。他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致辭中感嘆:“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我們棲息于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像柳青、路遙這些作家一樣熱愛人民、親近人民,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文藝的芳華自然就會芬芳四溢。
文藝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藝。源源不斷以精品奉獻人民,文藝的百花園才能生機勃勃。近些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傾情投入、用心創(chuàng)作,推出大量優(yōu)秀作品。但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群眾的眼界在拓寬、品位在提升,對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1年,《覺醒年代》《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精品力作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實現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贏,形成了現象級的傳播。這也啟示廣大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不辜負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人民和時代也不會辜負你的心血。只要踏踏實實搞創(chuàng)作、認認真真磨作品,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就能在文藝的百花園中留下璀璨奪目的花束。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文藝與人民的聯系,是一根永遠剪不斷的情感臍帶、文化臍帶和歷史臍帶。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間、把萬家的憂樂傾注筆端,創(chuàng)作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人民文藝的百花園一定會四季如春、欣欣向榮。(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