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馬碑遺址發現的赤鐵礦小塊表面摩擦痕跡。國家文物局供圖
在下馬碑遺址發現的赤鐵礦小塊表面摩擦痕跡。國家文物局供圖
日前,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北泥河灣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最新進展。據介紹,此次發現是我國乃至東亞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類加工顏料、鑲嵌使用細小石器的考古遺存,對于解讀東亞及世界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發展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專家介紹,泥河灣遺址群指分布于泥河灣盆地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初,泥河灣盆地多指陽原縣域范圍,又稱“陽原盆地”。目前,泥河灣盆地的概念擴展至蔚縣盆地、懷來盆地、涿鹿盆地以及山西大同盆地的廣大地區,也稱廣義泥河灣盆地。
此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泥河灣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最新進展。蔚縣下馬碑遺址第6層堆積距今4.1萬至3.9萬年,考古發現赤鐵礦石、火塘及其周邊散落的石器、骨器及動物化石碎片等。根據拉曼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等技術分析,確認一處富集赤鐵礦的染色區,部分赤鐵礦石表面發現摩擦痕跡,推測為顏料加工遺存。出土石器以砸擊而成的細長形小型石器為主,部分細小石器表面發現骨柄殘留和線性排布的植物纖維殘留,推測是古人類通過裝柄、鑲嵌制作的復合工具,被用來鉆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及動物軟組織等。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通報的泥河灣考古項目,是舊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更加生動地闡釋了我國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技術與環境、審美與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