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3月28日電 張學農,男,1970年11月出生,安新縣白洋淀攝影家協會主席,安新縣觀鳥愛鳥協會副會長。十余年來,張學農用鏡頭宣傳家鄉之美,先后拍攝10余萬張反映家鄉發展變遷的照片,多幅作品在《中國攝影報》等媒體刊發,部分作品被河北省市博物館收藏。他先后拍攝記錄白洋淀100多種鳥類,用鏡頭記錄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淀生態的持續改善。同時作為愛鳥護鳥的志愿者,他積極參與救護受傷受困鳥類,用行動踐行白洋淀“護鳥人”的職責。曾獲2022年“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優秀會員”、2022年“河北省航拍學會十佳攝影師”等榮譽稱號。
一圖勝千言,用鏡頭宣傳推廣家鄉之美
追光逐影,張學農用10幾萬張照片記錄著家鄉巨變。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民豐收的喜悅、回遷群眾的幸福笑臉、萬鳥棲息的珍貴場面都定格在他手中的相機里。特別是雄安新區設立以來,他用手中的相機紀錄家鄉建設發展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駕車、徒步、涉水,十幾年來,張學農和眾多攝影愛好者們一起用腳步丈量著白洋淀每一個角落,記錄著安新縣乃至雄安新區最美的風景。
張學農展示攝影作品。中國雄安官網發
春季,他用鏡頭展現千年秀林的生機勃發、林鳥成群、鳥聲悅耳;夏季,他拍攝到“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水中鳳凰”水雉等珍稀鳥類,一幅生態和諧的美好景象躍然而出;秋季,他來到府河、唐河等濕地,這里已經成為鳥類棲息停留的最佳場所;冬季,大部分鳥類南遷,白洋淀則成為骨頂雞的天堂,冰面萬鳥棲息,蔚為壯觀。
他拍攝的《雄安大地篇章》《白洋淀之秋》《收獲》等十幾幅作品在中國攝影報發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夜色》入選第三十一屆中國華北攝影藝術展覽,《雄安之秋》獲香港第八屆全國攝影藝術百佳,《雄安高鐵建設中》入選第三屆“守望綠水青山自然資源生態支撐”全國攝影展。
護鳥始于行,他是白洋淀的“護鳥人”
張學農是白洋淀“鳥類天堂”的見證者,更是一位是“護鳥人”。十年來,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100多種鳥類,其中不少是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愛鳥始于心,護鳥始于行,他作為一名愛鳥護鳥的志愿者,積極參與愛鳥護鳥活動,持續向身邊群眾宣講鳥類知識,宣傳愛鳥護鳥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引導更多人主動參與到愛鳥護鳥的行列中。他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巡護巡查,為觀測發現新鳥種提供數據。在拍鳥過程中他多次蹚水、踩泥想盡辦法去救助、放飛受困鳥類,包括白鷺、天鵝等。他拍攝的鳥類作品也多次被中央、省級采用,既科普了鳥類知識也讓更多人見證了白洋淀生態發展變化。
助人亦樂己,參與志愿服務助推家鄉建設
2018年夏天,在去安新縣邵莊子碼頭采風的路上,遇到一名落水兒童,他奮不顧身跳入淀里將人救起。2020年夏天,在去安新縣擁城村采風的路上遇到側翻的汽車,他毫不猶豫沖上去破窗救人,協助疏導交通,避免二次事故。他還踴躍報名參與社區衛生防疫工作,不分晝夜堅守在防疫一線,為社區居民運送生活物資,還曾深夜幫特殊兒童、癌癥患者尋找藥品。
張學農積極參與愛鳥護鳥活動。中國雄安官網發
十幾年來,張學農一直把自己的歡樂、思考、發現灌注于鏡頭。嚴寒酷暑,披星戴月,進過山、淌過水、臥過冰。他從開始單純的熱愛攝影,到鏡頭宣傳家鄉的秀美風光、風土人情、文化遺產,更用助人為樂、愛鳥護鳥的行動,展示了自我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