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清河縣朱唐口村運河岸邊鳥鳴聲聲、花香四溢,幾位村民圍坐在涼亭里,吹拉彈唱,好不愜意。
歷史上流經清河的大運河有兩段,一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永濟渠;二是今存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的衛運河段。其中,隋唐運河現已埋藏于地下。衛運河位于清河縣東南部,是河北省和山東省的交界線,在清河流經長度18.9公里,途經12個村,南經油坊鎮二哥營村入境,北至油坊鎮渡口驛村出境,為清河增添了許多靈動。
弘揚運河文化精神 賡續文脈講好清河故事
大運河作為各地交流的一個文化紐帶,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據《中國大運河》記載,清河郡曾號稱“天下北庫”,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其域內的北宋貝州古城全因大運河而興,曾“城池高闊,地方繁榮”,輝煌達600年之久。衛運河流經的油坊是一座古鎮,作為明清時期大運河漕運重要碼頭,油坊碼頭是大運河沿線的著名遺跡之一。
據史書記載,昔日油坊碼頭是天下聞名的古驛要沖。河道里曾是桅影林立,纖號聲聲,人流如織,運河漕運的繁忙景象是清河古“八景”之一。油坊碼頭現存碼頭6個且保存完好,主要有客運碼頭、百貨碼頭、運糧碼頭、運鹽碼頭、運煤炭碼頭等。該碼頭群是大運河上最完整的碼頭群,也是世界運河史上僅存的唯一一處磚砌碼頭群。
此外,油坊鎮還留存了元侯祠、益慶和鹽店等遺跡。益慶和鹽店建于清朝道光年間,當時油坊非常繁榮,全國各地商人來此發展,山西蒲州著名鹽商王海峰看中了這里繁榮的經濟,便在此開設益慶和鹽店。
通過對鹽文化、中國鹽業史和鹽業制度的研究發現,清河是中國近現代鹽業專賣制度的起源地。如今,清河在油坊碼頭復建益慶和鹽店博物館,將鹽倉、售鹽門店、賬房等建筑一一復原,讓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鹽”的魅力。
大運河還為清河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古典文學名著《三遂平妖傳》和《金瓶梅》均描繪到運河邊清河風俗民情。
全力打造“四個運河” 探索保護傳承利用新路徑
一條大運河,就是一部歷史故事書。注重傳承,才能讓運河故事代代相傳。
隨著海運逐漸增多,流淌千年的大運河北段開始斷流停航。20世紀70年代,流經清河的衛運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嘩。站在河畔遠望,一座大橋飛架運河之上。運河已不再是交通運輸要道,但如今,它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更加多維的價值。近年來,清河縣重點圍繞打造文化運河、生態運河、旅游運河、經濟運河,積極做好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這篇“大文章”。
清河縣始終將大運河歷史文化挖掘作為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基礎,不斷豐富運河文化內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曦陽掌太平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深入挖掘運河相關傳說、歷史故事、民風民俗,編纂出版《流經清河的大運河》《大運河的傳說與故事》等著作,傳承運河文化,講好清河故事。同時,加強對文物古跡的修繕保護。目前,正依托建設中的高鐵站和站前廣場,開展貝州古城遺址保護利用,隋唐古運河勘探與部分河段修復已列入該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
著力推進生態運河建設,實施河道整治提升及生態系統保護,積極對接山東臨清,加大生態補水力度,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此外,大力實施七彩運河休閑綠道區建設項目,精心打造風景秀麗的運河文化景觀廊道。
京杭大運河(清河段)左岸景觀工程項目成為我市第五屆旅發大會重要點位之一;打造油坊碼頭、朱唐口險工等景觀節點;建造益慶和鹽店博物館、非遺文化主題街區,彰顯油坊運河古鎮獨特魅力……旅游運河建設已頗見成效。
該縣致力于多維度打造經濟運河,宏觀層面上,在清河縣“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一城三區”“一核三帶”戰略目標,將大運河融入清河城鄉空間發展格局,積極打造全國大運河文化帶重點節點城市。微觀層面上,積極打造油坊運河古鎮,依托運河沿岸及民俗風情,建成以油坊鎮為代表的生態環境美、農旅融合深、創意氛圍濃的運河旅游風情小鎮和慢生活休閑旅游示范區。與此同時,加快建設羊絨小鎮,現已通過國家4A級旅游景區景觀質量評審,更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書寫“文化+”大文章 激活大運河發展新動能
按照《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保護規劃》《河北省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筑風貌規劃》的相關要求,清河計劃以運河為中心規劃建設文化公園實體、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平臺。推動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戰略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加強大運河文化、漕運文化、鹽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考古、勘探和保護性發掘,多渠道深挖運河文化,尋找最美運河記憶,持續不斷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
在京杭大運河所在地油坊鎮、隋唐古運河所在地葛仙莊鎮,清河縣初步謀劃了文化旅游、公共設施、醫養結合等10個項目,不斷創新景區的業態、體驗和服務,用活大運河資源,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大運河文化帶更加流光溢彩、造福人民。
具體來說,10個項目分別為清河縣博物館項目,大運河民俗文化博物館項目,山西會館項目,朱唐口險工遺址文化公園項目,大運河水工遺產展示園項目,貝州古城、隋唐古運河遺址勘探修復項目,運河人家美食城項目,郭守敬中學項目,醫養結合中心項目,醫療中心項目。伴隨這些項目相繼實施,將書寫好“文化+”大文章,激活大運河發展新動能。
記者手記
盈盈碧水連南北,悠悠清韻貫古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對于大運河文化而言,只有在發展中保護、在創新中傳承、在開放中利用,才能永葆活力、充滿生機。
要加強對曦陽掌太平拳、民間小調等非遺以及油坊碼頭、朱唐口險工、貝州古城3大遺跡的保護,讓清河的運河文化要素、文化景觀、文化遺產留得住、存得好。
由于運河文化是流動的、時代的、大眾的,還需要在活態保護、傳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利用。要推動清河謀劃的10個文旅融合項目盡快建成投用,期待通過文化產業集聚釋放活力,讓群眾在時代潮流中感受歷史文化魅力,喚醒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助力擦亮“太行泉城、美麗邢臺”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