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京津最主要的水源地和最后一道生態屏障,2001年納入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2015年納入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范圍。截至2022年底,完成國家下達天然林保護任務3295萬畝,其中國家級天然公益林保護任務1978萬畝,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保護任務1317萬畝,覆蓋全省8市64縣及5個省直林區,進一步筑牢了京津冀生態屏障,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河北場景建設夯實了綠色基底。
完善保護制度
“鄉親們,近期干旱少雨,火險等級高,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清明節前,宋廣迪一有時間就去上山要道駐守,協同護林員們收繳火種、發放宣傳頁。作為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黃土坎鄉黨委書記、林長,宋廣迪說:“全鄉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保護任務129697畝,國家級公益林保護任務40889畝,這都是我的‘責任田’,現在正是火災高發期,不抽時間來看看放心不下。”
天然林保護必須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體責任。河北高度重視天然林保護工作,納入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范圍后,省委、省政府始終將天然林保護作為河北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一項重要工作。2021年,河北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林長制,明確將“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納入林長制主要任務之一,形成了“統籌在省、組織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鄉、管理在村”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機制。
為確保將天然林保護工作落到實處,河北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將天然林停伐保護責任精準落實到山頭地塊和林權人,每年部署開展天然林停伐保護實施情況及天然林資金使用管理情況縣級自查、省級復查,全面考核全省天然林停伐保護任務完成和政策落實情況,加強天然林資金監管工作。
管護提質升級
為提升天然林管護水平,豐寧滿族自治縣在2022年由財政全額撥款427萬余元購置巡檢系統移動終端,按行政區劃將林長和護林員全部納入信息化監管范疇。移動終端打開后,能夠實時定位、巡山打卡、問題上報,不僅讓巡林有點可依、有徑可尋,更重要的是對全縣7607名林長和護林員能夠集中調度、動態管理。
科技賦能智慧管護。河北將林長和護林員與分布在各處的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紅外攝像等系統有機結合起來,綜合運用人防、物防加技防,筑起了天然林保護的堅固防線。
能管護還要善經營。木蘭圍場國有林場通過多年實踐,形成了以近自然育林理念為指導的全林、全流域、全周期森林經營技術體系。目前,天然次生矮林向喬林迅速轉化,已完成林下更新2萬畝,天然更新的實生樹苗健康旺盛、長勢良好。
天然林經營提升了森林質量,也提高了森林的生態效益。經初步測算,2020年底木蘭林場森林總蓄積量比2015年底凈增91萬立方米,森林質量穩步提升,碳匯能力顯著增強,全面提高了森林生態價值。
呵護多樣之美
近日,早就落戶在石家莊市平山縣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北豹頻繁現身,紅外相機里它悠然自得的樣子刷爆了河北人的朋友圈。駝梁保護區紅外探頭維護人員郝新明再次看到華北豹高興地說:“我看它體態挺好,吃得挺胖。”
華北豹吃胖了,說明森林里的小動物多了。生態環境保護得好不好,動物用“腳”來投票。駝梁保護區現在山高林密、水草豐富,比較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不止吸引了華北豹,來定居的還有豹貓、赤狐、中華斑羚、花面貍、黃鼬、亞洲狗獾等野生動物。
木蘭林區流域概貌
天然林保護對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不只在石家莊,在張家口等地也得到印證。
褐馬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世界珍禽,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早春到夏天進入繁育期的時候,蔚縣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褐馬雞在海拔1600米左右的森林里筑巢產卵。由于天敵較多,再加上人為活動的干擾,褐馬雞容易棄巢,種群難有高速增長。隨著近些年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褐馬雞的種群數量和個體數量都有了一定增加。2021年,國家把褐馬雞的保護等級從瀕危降到了易危,褐馬雞的分布范圍也已經擴大到小五臺山保護區周邊的百花山以及淶水的金華山周圍區域。
共享綠色發展
張家口市黑龍山林場56歲的護林員李正廣挎著小水壺,手提小砍刀,在密林里巡護。山風吹過,白榆葉子沙沙作響。作為林場老職工,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從“砍樹”到“看樹”,他感覺變化很大:“房能住了,路好走了,水、電、網全通了,我們的待遇也提高了。”
生態恢復還給了燕趙大地綠水青山,也讓老林區煥發了新活力。在納入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范圍前,河北林區基礎設施落后,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差。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資金的注入,許多林區和國有經營單位都和黑龍山林場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利用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承德市灤平國有林場管理處改造了所轄23個森林管護站中的11個,改善了基層林場辦公條件和職工生活條件。豐寧國有林場管理處解決了職工工資拖欠等問題,告別了危困局面,從此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天然林保護在帶來顯著生態效益的同時,其經濟、社會效益也隨之凸顯。隨著森林游憩價值的挖掘和旅游景點的開發,林農們逐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河北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項目覆蓋全省20個脫貧縣,明確規定優先聘用建檔立卡脫貧人口為護林員。近年來,先后助力3995名脫貧人口通過森林資源管護持續增收,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依托天然林資源,河北著力發展生態經濟。塞罕壩機械林場利用良好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區域鄉村游、農家樂、土特產品加工等產業迅速發展,年社會總收入達6億多元。木蘭林場每年為當地提供森林保護、培育等直接勞務用工24萬余次,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林下采摘、森林休閑康養等產業,助力當地居民年增收1.5億元以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林木+旅游”融合發展助推生態富民,年接待國內外游客5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2億多元,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陳玉新)